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争抢基建项目 利率低至“地板价” 国有大行多举措发力基础设施建设

2022-09-13 06: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贷款利率确实很低!”这是银行方面和基建项目融资方共同发出的感叹。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国有大行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信贷投放意愿较强。优质资产总是稀缺资源,因此,各地的基础建设重大项目成为银行竞相争抢的放贷对象,贷款利率也一路打到“地板价”。

    “货比三家”成常态利率降至“地板价”

    为完成“月度贷款同比多增”的投放任务,6月以来,银行加大贷款投放的意愿较强,但是优质资产标的并不那么好找。

    近期,各地已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在建开工,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大,稳投资效果明显,风险因素较少,自然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谁的利率低,项目就给谁。”一名国有大行分行副行长说,“今年深切感受到对公客户对利率极为敏感,往往会‘货比三家’再作决策。”目前政策支持的重大项目多为高速公路、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招标竞价非常激烈,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在3%左右。

    山东一家省级PPP项目财务总监告诉记者,目前项目贷款利率大概在3%左右,相比以往确有降低,通过长短期资金的搭配使用,融资成本大幅压降。

    “两年前,集团的平均融资利率是4.16%,当时已经低于市场上的平均利率。而现在新项目的融资利率水平已经在3%左右,这在两年前简直不敢想象。”华东地区一家交运集团财务人士说。

    侧重以量补价积极寻求收益平衡

    多名银行人士表示,在贷款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预计“价格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现在采取的策略是以量补价,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和商业模式可持续上寻求平衡点。

    “大家都在抢项目、抢客户。”某国有大行公司部业务人士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的议价能力整体不高,只能从降低贷款利率、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源。

    他介绍,银行平衡收益更多是从“量、价、险”三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国有大行的体量较大,一般会通过实施差别化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拓展负债端的低成本资金进行平衡。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参与重大项目,不仅能够使得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均可“分一杯羹”,也能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该公司部业务人士表示,虽然现在贷款利率较低,压缩了利差空间,但是银行只要能拿下这类大客户,后续可以通过提供发债、撮合等金融服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让整体收益覆盖资金成本。

    除了拼利率,银行的综合服务水平也是项目方考量的主要因素。前述交运集团财务人士介绍,基建项目有两个特点:一是资金需求较大,前期建设周期长;二是进入运营期之后,后期的产出和前期投入并不成正比。除了借贷、发债这两类传统融资方式,更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项目运营期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为资产标的,推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融资产品盘活存量资产,满足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对此,在选择银行合作方面,该公司不仅关注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还会看重银行的销售渠道能力。

    资金跟着项目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项目等资金’的情况已经得到缓解,‘资金等项目’的现象更为普遍。”一位政策性银行人士表示,优质项目的资金来源通常较广,只要项目的资本金能够到位,银行配套贷款也会迅速跟上。

    银行入围项目贷款方还只是第一步。华东地区一家电气集团的融资经理表示,今年新建的海上风电项目资金需求较大,项目在招标阶段会初步选定意向银行,直至项目正式开工才会签署贷款合同,距离真正用款还有一定周期。

    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用好新增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对符合条件成熟项目满足资金需求,避免出现项目等资金情况;将上半年开工项目新增纳入支持范围,对之前符合条件但因额度限制未投放项目自动纳入支持,以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随着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落地,重大项目缺乏资本金的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一大批项目即将开工。近期,多家国有大行迅速跟进,为重大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截至8月12日,工商银行已对基础设施基金投资涉及的5个省、8个项目完成贷款审批金额近370亿元,实现配套融资投放合计逾26亿元。

    近期,多家银行管理层公开表态,将抓住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主动对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基建项目和重大工程的金融支持力度。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