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结构性存款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上市公司认购热情或降温

2021-02-08 02:58  来源:上海证券报

    2月5日,财政部、国资委、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企业持有的结构性存款,应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列示。业内专家表示,这一会计分类的变化,或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认购结构性存款的热情。

    结构性存款,是指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告诉记者,整体看,《通知》更多的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明确和规范。一般来说,企业购买的结构性存款,在会计分类时,会被计入其资产端“货币现金”下设的“银行存款”这一会计科目。现在《通知》明确要求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意味着企业存款类数据将“搬家”至财报中的其他科目处,会使得“货币现金”数据减少。

    这一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廖志明分析表示,对于注重“货币现金”的上市公司来说,这样的会计分类变化,意味着上市公司账上流动性资金可能会减少,资产负债表会“不那么好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动力。

    近两年,企业购买结构性存款的热情逐渐增高。资管新规发布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和占比不断提升,而结构性存款因为“保本”、期限短、利息高等特点,成为企业认购的重点产品。自2018年后,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走高,截至2020年4月末,中资银行机构的结构性存款余额达12.14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

    为降低银行存款成本,2020年年中,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年内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根据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已被压降至6.44万亿元。这是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8个月的压降结果。按照2020年初9.6万亿元规模来计算,中资银行已整体完成压降要求。

    一边是银行机构大幅压降结构性存款,另一边是上市公司仍在积极认购。据记者统计,今年1月以来,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公告称,利用闲置募集资金或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其中结构性存款是上市公司最青睐的。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今年已有373家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合计规模为890.12亿元,占今年1月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整体规模的74%。其中,隆基股份、明阳电路、江苏国泰等11家上市公司,在1月认购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均超过10亿元,合计超过260亿元。

    华东某城商行交易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是正常行为,是企业现金管理的常规方式,其中因结构性存款兼顾安全与收益的特点,企业认购热情不减。

    记者发现,从收益看,大多数居于30天至180天期限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3%至5%之间。例如,某国有大行发行的一款对公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84天,预期最高收益率可达5.04%。

    从结构性存款压降结构看,相对于个人结构性存款,单位结构性存款是压降的“大头”。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已由高峰期的7.43万亿元压降至3.68万亿元,个人结构性存款余额已由高峰期的4.71万亿元压降至2.76万亿元。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