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文英
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全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据。根据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
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电动车充电设施快速增长直接反映了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景气度。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链上市公司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政策目标提供增长指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行动方案》出台后,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看好政策对产业链带来的增长预期。
中信证券研报分析,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充电设施累计存量1700万个以上。根据《行动方案》政策目标,对应未来两年将新增充电设施1000万个左右,《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为未来两年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指引和底部需求支撑。
华泰证券研报也认为,《行动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充电桩产业发展铺平道路,并提供托底目标,有望带动充电桩需求释放,看好充电桩本体企业、充电模块企业、运营企业随行业高质量发展获得业绩增量。
产业链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当前多家充电设施产业链上市公司已形成从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闭环,并不断形成技术创新与突破,为抢抓市场红利做好准备。
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行动方案》将显著拉动交流、直流及液冷充电桩电缆的市场需求,我公司衡阳基地生产上述产品,目前处于市场快速开拓阶段。未来,我公司将持续推进高压平台车型所需扁电磁线核心技术的研发,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撑。”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智能控制技术”核心优势,在充电站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公司目前已在湖南布局了200多座充电站(5000多根充电桩),其中重卡站20多座;充电平台注册用户超60万户,日均充电量超50万度。”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公司充电桩运营采用云平台集中部署,支持多级管理和权限设置,可实现车、桩、位一体化云端管理。平台功能覆盖运营管理、支付结算、数据分析、能效管理,能对多个网点进行分层管理、经营优化等。”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也发布了在充电设施领域的相关进展。龙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19座,配套117台直流充电桩,68台交流充电桩,合计功率14576KW,实现龙岩市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区)城区的延伸覆盖。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已与启源芯动力签订合作协议并完成兆瓦级充电堆首次交付,订单量将根据双方业务推进情况逐步释放。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大功率液冷充电枪已实现量产,并将进一步完善液冷、风冷等大电流充电枪产品序列,持续巩固直流充电枪的市场领先地位。
当前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正加速推动充电桩行业向纵深发展。詹军豪认为:“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已实现从设备制造商到能源服务商的转型,未来在储能、微电网等领域的价值有望进一步释放。”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