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佳丽
近来,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议题备受关注,多地加速布局。
10月14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外发布《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10月11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珠海市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9月24日至10月9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起草的《重庆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创新蝶变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9月9日,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官网发布了《杭州市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此前,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强调“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终端产品是人工智能(AI)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多地迅速响应《意见》、积极布局智能终端产业,既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创新消费场景,是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的务实举措,体现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紧密结合,意义重大。
从本轮举措看,地方布局智能终端产业充分体现了“差异化定位”与“精准发力”。一方面,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不同地方提出了不同的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与主要任务也各有特色;另一方面,针对实现目标的主要任务,不少地方都明确了发力点,将各项任务拆解为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项目,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地方在发展智能终端产业的过程中强调差异化定位,可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人才流动以及资本合作,从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地方上的政策举措各有侧重,但AI手机、AI眼镜、机器人三大智能终端产品广受关注。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三大产品存在一个共性,即伴随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可通过重新定义广大消费者的生产生活实现普及率的大幅提升,完成从“高端玩具”到“日常用品”的转变,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当前,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智能终端产品普及率的大幅提升存在多维度的现实支撑因素:在政策层面,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给出了明确支持;在技术层面,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不断迭代进化,形成了庞大且交叉组合的技术族群,赋能智能终端产品发展;在消费层面,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愿意为新技术买单,对智能化、便捷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投融资层面,各路资本涌入智能终端领域的速度正在加快。
IT桔子(北京岁月桔子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年内智能终端领域已发生投融资案件7起,金额共计9.71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表现(3.3亿元)。
“不过,要想切实大幅提高智能终端产品普及率,今后各方至少还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企业应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锁定用户痛点,用可生长的模块化硬件和可进化的AI服务,跑通商业化闭环,丰富产品供给;在政策红利释放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及时清除各类制度性限制,推进数据共享,支持企业在医院、地铁等公共空间验证新技术、新产品。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