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欢
炉膛内,1600摄氏度的钢水翻滚如熔金瀑布,热浪扭曲空气;穹顶下,激光导航的无人天车精准穿梭;集控中心大屏上,数字孪生体精确映射炉温等关键参数,实现对冶炼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钢铁厂轧钢车间内的智能场景,折射出中国钢铁工业的深层脉动。
近年来,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浪潮下,中国钢铁巨头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拓展市场版图,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加速抢占制高点。同时,为促进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发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将兼并重组纳入“高效化”指标,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曾以“规模扩张”为刃的兼并重组,正褪去“物理叠加”的旧痕,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淬炼下,实现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突破的关键一跃。从拼“吨位”到铸“品位”,从“散点叠加”到“系统重构”,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正步入深水区。
困局与破局:
重组逻辑的范式跃迁
“过去的兼并重组,更像是把几堆土豆装进一个大麻袋,看似体积庞大,但内部还是各自为政。”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如此形容钢铁行业此前的重组。产能的简单累加,并未去除行业“散、小、弱”的病灶,反而加剧了内耗。
破局的关键,在于将重组逻辑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兼并重组的核心目标是让龙头企业集中资源攻坚关键技术、升级产品结构,推动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的实践是政策导向下的转型典范。兼并国内多家钢企后,公司在“一基五元”战略业务布局的引领下,纵向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优化配置,横向整合同类业务资产。目前,中国宝武已经形成了“亿吨宝武”的体量,更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整合就是最好的协同,握指成拳方能聚力攻坚。”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表示,“要把整合协同打造成独特商业模式,让‘老大变强大’。”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学融合’的难点在于协同管理:不同钢企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各异,重组后需破解文化冲突,在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上深度整合,才能实现1+1>2的效能。”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特钢”)则以“细分市场卡位”诠释了另一条融合路径。通过兼并多家特钢企业,公司精准聚焦高端细分市场,其无缝钢管业务规模国内第一,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领先。这种“聚焦细分赛道、锻造技术长板”的逻辑,打破了“大而全”的传统思维,彰显出“化学融合”的生命力。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重组后的钢铁企业实行集团化统一管控,立足市场导向科学调控产能与产量,杜绝资源低效配置,缓解同质化竞争。此举有助于加速落后产能清退,并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共享提升运营效能与国际竞争力。”
整合与共享:
协同攻坚降本增效
当前,钢铁行业仍面临供需错配困境。“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制造业用钢需求占比已攀升至五成,但这些领域的高端钢材仍存在供给缺口。”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企业需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保障钢材质量稳定性。
兼并重组为钢铁行业走向高端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重组前,许多企业受制于研发投入分散、技术路线重复、数据孤岛林立等困境,难以支撑前沿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重组后构建的大平台,为资源集约投入、技术协同攻坚、成果快速推广铺设了高效通道。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设立的“引领型”评价指标,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升级的紧迫性。
某钢铁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钢铁企业必须坚定走高端化、创新发展之路,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为例,其整合旗下研发力量,形成国家级平台,通过研发变革打造数百个行业解决方案和发明专利。“此类整合通过协同攻坚,突破了单打独斗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宋向清表示。
技术升级不仅限于研发,更需将智能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入生产。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被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后,全面引进其管理系统,重点实施51个信息化项目。其中,MES系统可基于订单特性、各基地装备特点、库存、能耗最优路径等复杂参数,在集团层面智能分配订单与排产。
“这使原本独立的产线能按整体最优原则协同运作,实现柔性制造与资源最大化利用,是‘物理叠加’无法实现的智慧协同。”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当下,“双碳”目标倒逼行业脱胎换骨。葛昕表示,政策对企业资金投入要求极高,重组后的大型集团拥有更强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先行先试的主力。
其中,中信特钢设立绿色低碳转型专项资金,下属企业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将氢能与纯氧燃烧技术结合,实施全国首例低碳加热炉应用,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80%、能耗减少20%,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除低碳转型外,兼并重组还显著提升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以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本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为例,双方重组后,采购降本3.14亿元、销售增效3.12亿元。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工艺流程,钢铁企业能够降本提质,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出海”布局:
锻造全球竞争力
在国内重组如火如荼之际,中国钢铁巨头也以主动姿态布局全球,参与国际竞争与资源整合。“出海”动因包括掌控稀缺资源、获取高端技术、提升国际品牌与拓展市场渠道。
例如,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收购连续7年亏损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首个海外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此举并非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将“化学融合”逻辑延伸至海外,通过协同管理激活当地资源,用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引入中国管理经验与技术,河钢塞钢不到半年即扭亏为盈。
敬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敬业集团”)收购英国第二大钢企英国钢铁公司后,通过优化管理和开发高端产品,一年内实现扭亏。此次收购使敬业集团获得英国市场渠道与先进技术设备,为产品升级和品牌国际化奠定基础。
中国宝武的全球化布局更具战略纵深。公司参与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持股北部区块),预计2025年底投产,建成后年产能达1.2亿吨高品质铁矿石;在海外先后成立宝澳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从资源保障到技术输出,构建起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
“过去,我们对外输出产能,现在输出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余丰慧表示,中国钢企的海外并购已发生“质变”:从“资源获取”转向“价值链延伸”,体现出真正的全球竞争力。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这种转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获取海外资源、技术与市场,中国钢企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回望转型征途,中国钢铁业的兼并重组已勾勒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清晰轨迹。在政策持续引领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为不可逆的主流。随着“化学融合”的不断深化与全球价值链持续拓展,中国钢铁正淬火成钢,从“全球产量第一”的规模标签,跃升为以技术标准、绿色转型与智能创新定义全球行业的新标杆。这场始于钢铁车间的深刻变革,将汇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智造”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