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以 “聚合思维” 推动智能产业迈入 “三大件” 时代

2025-09-17 15:41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刘钊

    9月17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发表以《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智能“三大件”》为主题的演讲。他提出,聚合思维将成为引领产业突破的核心驱动力,而共建共用的产业链则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柱,并针对性提出四大发展路径,为聚合智能产业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提供借鉴。

    组委会供图

    “三大件”协同发展 多领域显现协同降本效应

    张永伟强调,聚合思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特征。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依赖单一核心动力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原本独立的技术加速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边界,这意味着“单一产业思维”已无法适应新形势,跨行业的“聚合思维”成为必然选择。

    这种“聚合”的本质,体现在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领域的深度耦合:其一,技术同源,人工智能已成为三大领域智能终端的底层核心技术,三者本质上是基于同一技术底座的不同终端产品;其二,产业链相通,三大领域的供应链重合度超60%,共用环节远多于个性化环节,可视为“同一产业的不同功能性应用”;其三,应用融合,“天地一体”的融合终端及配套基础设施正在涌现,三大领域的应用场景逐步交织。

    从产业价值来看,“三大件”正接棒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海外市场拓展的新引擎。据张永伟测算,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智驾、座舱等核心零部件(不含整车)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占比超50%,达500亿美元以上;预计到“十五五”末,全球智能驾驶部件及系统市场规模将翻倍至2000多亿美元,中国有望接近或达到1000亿美元。尽管具身机器人与低空经济尚处发展初期,但增速迅猛,未来潜力巨大。

    “三大件”的聚合效应,最直观地体现在共用产业链的构建与赋能上。据张永伟介绍,汽车产业链的上游(电驱动、通信等部件)、中游(系统及解决方案)、下游(终端器件及整机)各环节,均可与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产业链深度衔接,三大领域60%以上的产业链环节实现共用。其中,感知、计算、执行器件、电池、通信、材料等领域的协同优势尤为突出。

    在感知领域,智能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已推动核心部件成本大幅下降。计算领域的协同则聚焦于芯片、操作系统与技术人才。当前,搭载L2级驾驶辅助的汽车需配备300颗-400颗芯片,远超过去的5-10颗,智能化升级带动移动终端芯片创新,而这些芯片与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所需芯片虽技术要求不同,但应用方向高度一致;操作系统层面,底层相通的通用OS成为趋势,有望实现车载、飞行器、机器人系统的“一体化”;人才方面,北京多家机器人团队中,近半数核心成员来自车企,技术人才跨领域流动加速创新。

    四大路径破局:构建聚合智能产业全球竞争力

    基于对产业规律的研判,张永伟提出四大发展路径,推动“三大件”协同迈向纵深。

    一是筑牢制造优势,加速“成本革命”。借鉴电动汽车“五年百万辆到千万辆”的突破经验,推动具身机器人领域更快迎来“成本临界点”。当前机器人产品多依赖政府补贴,量产价格达百万级,未来需通过制造体系优化,在5年内实现价格降至10万元-20万元的“机器人时刻”,以成本优势构建全球竞争力。

    二是推动企业跨界拓展,激活供应链协同。一方面,跟随整车厂,带动部件企业进入机器人、低空经济供应链,特斯拉机器人70%供应链源自其自身的汽车体系便是成功案例;另一方面,鼓励“交叉合作”,支持机器人企业与汽车部件企业技术融合、渠道共享,借助车百会S100供应链联合体等平台,缩短供应商验证周期,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三是布局国际化市场,把握“蓝海机遇”。当前中国自动驾驶部件及解决方案已获全球认可,出海进入“快速攀升期”。企业应打破“先国内后国际”的传统模式,实现“双市场同步推进”,甚至可尝试“先国际后国内”。尤其在机器人领域,海外市场几乎无贸易壁垒,是难得的“蓝海”,需加快国际化布局。

    四是创新推进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在思维层面,从“单一产业逻辑”转向“统筹聚合思维”;在基础设施层面,统筹规划空地一体设施、算力设施及叠加应用场景,避免重复建设;在政策层面,推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领域的标准法规加速适配,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适配的管理体系。

    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机遇。以“聚合思维”深耕共用产业链,通过四大路径持续发力,我国有望在聚合智能产业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 郭之宸)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