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深空经济蓄势“飞天”

2025-09-09 00:0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雯珊

    近日,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科研机构)在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上首次发布了深空经济概念框架,系统梳理了深空经济十大产业方向。

    “当前,全球深空探测已从科学探索迈入‘资源开发—产业落地’新阶段,地外资源开发、深空能源利用、太空旅游等深空经济新业态加速涌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领域。”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深空经济兴起并服务于深空探测活动,是支撑深空探测所需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设施建造、科学探索、资源开发、运营支持及应用服务所形成的新兴经济业态,具有前沿性、稀有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等新特征。

    十大产业方向包括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

    深空经济与太空经济相比有一定区别。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空经济一般指人类围绕地球及近地空间开展的各类空间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航天设备制造、卫星运行及运营、卫星应用及服务等产生的经济活动。深空经济则是除了这些内容外,还包括了对地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对月球、小行星等的探测和物质资源的利用,是从地外星体获取各类物质和资源,这和太空经济有本质区别。

    近年来,全球深空探测活动持续活跃,各国先后制定了各类深空探测活动计划,参加的国家和机构也迅速增加。据统计,2021年到2023年,美、欧两个经济体每年都有超过300亿美元的相关投入。

    当前,深空探测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正在加速形成,商业航天力量在深空探测中越来越重要。深空探测实验室已牵头组建深空探测产业基金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先导基金,服务于深空经济产业链培育。

    同时,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全国有30多家火箭公司、600余家卫星及应用公司。据泰伯智库预测,到2025年,我国广义上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

    《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迅速升温,全年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成为最热门的融资领域。由此可见,资本端也在持续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深空探测领域正在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政府牵引、市场积极参与的开放式发展模式转变。

    同时,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正积极迈进资本市场。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29日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月1日在江苏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8月12日在广东证监局进行了IPO辅导备案。

    在史平彦看来,随着商业航天飞速发展,其正在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了航天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也为深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强的内在推动力。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