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伟
秋收时节,各式各样的农机在广袤大地上奔忙。在农业生产中,农机的装备水平至关重要,其不仅需要满足不同场景使用需求,更与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息息相关。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工程机械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凭借自身技术积累,针对农机领域共性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将动力系统、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机生产,解决传统农机动力不足、作业精度低、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国产农机整体技术水平,更增强了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工程机械企业,探索其如何跨界农机领域、为筑牢农业现代化根基贡献独特力量。
跨界做农场生意
近年来,多家工程机械企业跨界布局农机生产领域。
例如,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智能”)电动微小挖原本用于狭窄工程场景,可用于旧城改造、场馆建设和隧道施工,然而,目前该产品也被推广应用到农田、葡萄庄园和经济果园中。
“来自农业的订单看似偶然,实则是我们长期坚持技术创新、关注市场多元需求的必然结果。”山河智能董秘王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也让我们明白,不同行业间的技术壁垒并非不可逾越,只要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就能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
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邦智能”)高空作业车原本用于外墙施工、高压线接驳、大型船舶喷漆除锈等场景,而如今,果农也成为该产品的租赁群体之一。这款高空作业车被用于果实采摘、果树修剪、喷药、授粉等环节,已成为果农的“新宠”。
星邦智能董事长刘国良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多年来在高空作业领域积累的液压控制、精准定位等技术,本身就具备很强的通用性,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与农业场景结合的切入点。此番跨界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技术协同战略,未来公司会继续深挖工程机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以技术创新为农业现代化赋能。”
锚定农场生意,工程机械企业积极行动,将跨界之路越走越宽。
2025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的小麦机销售量稳居全国前列,烘干机、谷物联合收获机、轮式拖拉机三大类产品广受市场好评,农机服务网点超过686个,服务团队超过2200人。
坚持“场景聚焦、实用至上、迭代迅速”的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依托徐工国家级创新中心及核心零部件资源优势,实现拖拉机、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3大门类12大平台100余款主销机型的批量生产和销售。
部分企业还做起了农机装备的全链条生意。例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致力于实现甘蔗生产现代化工业系统管理,公司所生产的农机装备覆盖糖料蔗生产耕、种、管、收、运全部环节。目前,柳工已开发全系列甘蔗收获机,覆盖350马力、180马力、130马力,不仅有效突破了我国糖料蔗的机收瓶颈,还显著降低了国内市场对同类进口设备的依赖。
“技术+管理”多维输出
部分工程机械企业主动将工程机械技术成果和成熟管理经验运用到农机装备设计和生产中,破解农业不同使用场景难题,提升农机装备的运转效率。
2025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实现机械换挡拖拉机、谷物收获机、水稻机、烘干机等多款王牌产品上市销售,产品性能、外观设计及使用舒适性均实现大幅提升。此外,中联重科还推出电驱无级变速拖拉机,使田间作业更精准、高效。上半年,中联重科农机板块的技术专利累计申请2371件,常德农机智能工厂的智能产线建成投产,为农机质量提升再添力量。
不仅是中联重科,其他工程机械企业也将各自优势技术运用于农机装备。在调研中,徐工机械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在新疆棉区的采棉机研发中,公司将压路机的宽基轮胎技术改造应用于采棉机,提升了设备在松软棉田的通过性,完美适配棉田与公路场景。
柳工方面则向记者透露,针对西南丘陵地区的甘蔗种植难题,公司将装载机的“四轮驱动+差速锁”技术移植到甘蔗收割机的底盘系统,解决了坡地打滑问题。同时,公司还借鉴挖掘机破碎锤的“高频振动切割”原理优化刀具设计,蔗段长度误差明显下降。
智能化技术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工程机械中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农业机械实现智能化升级。
秋收时节,在南方水稻主产区湖南醴陵市的田间地头,记者发现,在38℃高温下,无人驾驶收割机犹如“钢铁稻农”,凭借北斗导航系统的厘米级定位精度,自主规划路径完成收割、脱粒、秸秆还田全流程。在稻田耕整完毕后,智能驾驶插秧机随即启动,通过“北斗”定位系统,以每秒3株的速度精准插植晚稻秧苗。
“过去‘双抢’靠人海战术,现在用‘无人军团’7天就能干完。”当地种粮大户张启来望着自家340亩稻田,向《证券日报》记者感慨道。在他的田块里,收割后的稻谷通过运粮车直接输送至低温烘干机,实现“从田间到粮仓”的无缝衔接。
“我们的插秧机产品搭载了融合‘自动驾驶、作业计亩、车辆监测’三项核心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将过去需要至少两人协同才能进行的机插秧作业减至一人。”中联重科农业种植机械技术负责人汪波表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显著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种田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除了技术层面,部分工程机械企业还把管理经验运用到农业领域。例如,中联重科把工程机械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搬到了农机生产中:从零部件入库的32道检测工序,到整机出厂前的“三高”(高温、高寒、高湿)环境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对标工程设备。
中联重科农业机械质量负责人刘琦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哪怕是一颗螺丝的松紧度,都可能影响设备的可靠性。每一台农机产品出厂前,都要经过和工程机械一样严格的测试流程。这种管理经验的迁移,让我们的农机设备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出海”创收成果显著
据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2025年6月进口主要商品量值表(人民币值)》和《2025年6月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人民币值)》数据显示,我国农机进出口呈现出积极变化,2025年1月份至6月份,我国进口农业机械约17.83亿元,同比下降31.3%,我国出口农业机械约349.78亿元,同比增长37.1%。
湖南是工程机械强省,今年以来该省农机出口增速迅猛。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湖南省农业机械出口总值为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9.5%。其中,湖南对德国出口农机额达1.1亿元,增长130倍,在全省农机出口总值中占比24.9%;湖南农机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份额也在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64.2%。
山河智能微型挖掘机在欧洲果园里找到了业绩“第二春”。“欧洲用户对设备的环保要求近乎苛刻,我们把工程机械的‘低排放发动机技术’嫁接到微型挖掘机上,排放指标达到欧V标准,顺利敲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山河智能董秘王剑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
中联重科则瞄准非洲市场。近日,30台中联重科TE100联合收割机从安徽芜湖出发,运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此次交付的30台联合收割机预计覆盖超5万亩农田,直接惠及3000余户农户家庭。目前,中联重科智能农机产品已覆盖全球120余个国家,深度推进本地化战略,建立集销售、培训、服务、维保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售服务网络。
柳工也向泰国知名糖业集团成功交付甘蔗收割机、拖拉机等37台农业机械设备。该批设备由柳工自主研发,专为热带作业环境设计,将助力客户大幅提升种植效率,推动糖业机械化、可持续化发展。
“发力海外市场不是简单的‘产品搬运’,而是技术、服务、文化的深度融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曹二保教授表示,“国产工程机械企业的跨界优势在海外输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企业用工程设备的可靠性标准做农机,用全球服务网络支撑售后,为世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