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日前在安徽合肥开赛,该赛事也是中国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赛事的举行有力推动机器人在运动操控、感知决断、小脑模型等关键领域的训练升级与迭代优化,对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以及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言,无疑起到了“助推器”的关键作用。
赛事检验人形机器人应用价值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事活动不断。4月份,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开区)举行,让人们看到人形机器人如何从蹒跚学步演进到健步如飞。8月份,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举办,吸引了全球500余台机器人同台竞技。
从半程马拉松到运动会再到专项赛,速度与技术的较量接二连三上演。有些机器人的成绩突出,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专业运动员的水平。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设置了场景赛,聚焦工厂、医院、酒店等实际场景,对机器人进行“实战演练”。在合肥召开的专项赛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典型场景,设置了智能搬运等三项任务,进一步考验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功能。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维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赛事检验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地形行走、动态避障与精细操作能力,比如在足球比赛这样的复杂情况下,机器人的平衡要做得非常好,避免过多碰撞,另外机器人之间的通信和职责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赵维晨认为,经过这些赛事考验的人形机器人,才能有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医疗、养老、教育等场景对专业化服务机器人需求正在增长。
8月20日,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山东未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未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港仔机器人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签订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万台订单。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诞生以来数量最大的单笔订单,曾被视作“科幻”的人形机器人,正作为一种可量产、可交付、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逐步走进千行百业。
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赋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支持。地方层面,今年多地发布具体支持措施,如《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2027年)》《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各地积极踊跃地抢抓这一极具潜力与前景的发展机遇。
从地方支持政策可以看到,一方面通过资金与税收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另一方面,积极开放应用场景研究,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系列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不仅明确了产业战略地位,更通过资金、场景、标准、生态等多维度支持,推动行业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在政策引导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郭涛说:“政策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有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形成基础研究、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此外,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的运用,支持领军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不仅关注单一企业,还会围绕新兴科技产业布局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生态的完善。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资本会投资于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不同环节的企业,这种全方位的投资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张翠霞说:“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相关企业上市融资,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和市值扩张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