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健康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助推创新药产业升级

2025-08-20 15:08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刘钊

    当前,健康产业正经历深度变革与价值重塑,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下,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前沿生物技术、创新疗法、智慧医疗等领域加速突破,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近期举行的西普会2025健康产业资本峰会上,众多医药行业龙头企业高管、顶尖投资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围绕“穿越周期 领航未来”主题,深入探讨医药创新与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中国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东吴证券董事长范力认为,资本市场需精准滴灌产业发展,通过“三个角色”构建支撑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加油站”,依托投行服务助力数十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作为“产业洞察的瞭望塔”,打造专业研究团队,覆盖医药全产业链,提供前瞻性研究支持;作为“产业生态的连接器”,通过“研究+投行+投资”模式,设立大健康产业基金、举办创新药峰会,打破信息壁垒,加速创新要素整合。数据显示,在资本助力下,我国创新药管线数量、质量及交易金额持续攀升,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中信证券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组负责人张军表示,中国创新药呈现“东升西降”态势,管线质量、临床效率、分子形式创新及工程师红利释放构成核心支撑,且医药行业未成为贸易争端焦点,中美合作顺畅。资金面方面,港股通制度改革托底港股流动性,全球资金重新配置向大中华区倾斜,推动市场情绪回暖。张军强调,中长期看,研发能力强、管线优质的企业将在波动中凸显价值。

    创新药研发战略与管线布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恒瑞医药董事、执行副总裁张连山分享了全球化研发经验,强调以“未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在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等领域差异化布局。他指出,企业需通过技术平台建设形成竞争优势,恒瑞医药已构建多个专有技术平台,推动项目效率提升;同时通过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加速管线推进。在代谢领域,其认为口服小分子减重药需平衡减幅与耐受性,口服多肽则需优化胃肠道适应性,便捷性将成患者依从性关键。

    生物偶联药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成为产业新引擎。启德医药董事长秦刚介绍,公司通过整合合成生物学、AI、分子进化等技术,构建全球领先的酶定点偶联技术平台,实现生物偶联药代谢稳定、不良反应低的优势。同时,启德医药搭建全球首个全自动高通量生物偶联药筛选平台,整合高通量制备、类器官模型筛选与智能分析,将药物发现周期缩短至8个月,为解决耐药、难治性肿瘤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总裁曹晓春则从CRO(合同研究组织)角度阐述研发赋能路径。她指出,CRO通过专业人才、效率提升、全球布局及技术应用支撑创新药研发。泰格构建“临床前—临床—上市后”一体化服务体系,参与国家远程智能临床研究平台规则制定,助力创新药加速上市与出海。数据显示,全球CRO承担超50%研发工作,中国CRO渗透率约45%,随着创新药从“跟随”向“引领”转型,对专业化CRO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编辑 郭之宸)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