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的余温尚存,5月25日,《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又在杭州拉开帷幕。这些赛事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推动机器人产业走进公众视野,还通过实战竞技的方式,全面地考验了机器人在运动性能、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与应用可行性。
今年以来,各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需求、国家对设备更新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加速了机器人产品的市场渗透,“机器人产量”在多地统计部门“一季报”中高频出现。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一季度机器人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部分细分领域增速实现三位数增长。
政策利好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专项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积极向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等领域倾斜,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直接受益于这一政策导向。
地方层面,各地积极推动机器人落地应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密集带长期面临劳动力成本攀升与结构性用工荒等问题,对设备更新有较为强烈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如焊接、装配机器人等,成为了企业提质增效的必选项。截至目前,长三角已构建起覆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生产与系统集成的全域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显著,推动区域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作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领域,汽车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与技术革新持续推动着机器人市场的繁荣。在长三角这一经济活跃区域,密集分布着大量汽车制造产业公司,这些企业不仅在传统燃油车生产中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以提升自动化水平与生产效率,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探索。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与科技的飞速发展,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以及3C电子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这些行业对生产精度、效率及灵活性的高要求,促使工业机器人在其生产流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机器人本体生产,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不仅提升了上述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与推广。
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博阳向记者表示,随着国产机器人技术迭代加速,全产业链体系已基本成型。例如,部分企业专注双足机器人研发,部分企业深耕灵巧手技术,另有企业聚焦交互系统创新等。这一趋势正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服务效能与功能边界同步拓展,硬件成本持续下探,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家庭机器人,在价格亲民化趋势下,正加速渗透至下游应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