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小笋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在144家已发布2024年年报的批发和零售商贸行业上市公司(按证监会行业分类)中,有80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有27家公司亏损。对于亏损的原因,“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门店销售承压”被频繁提及。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行业人士表示,对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言,门店商品呈现方式落伍、服务不足、产品同质化等,是造成部分企业难以获取利润的重要因素。
从门店端来看,“调改”已成为行业共识。例如,在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均提及门店“调改”。
“当前,消费者对工业化成熟产品的需求趋于理性,健康化、功能化、个性化成为新品开发的核心关键词。而传统零售行业,对于标准化产品的供应更多,这也决定了供需双方出现不匹配的现象。”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零售企业不仅门店要“调改”,供应链也要“调改”。
在消费升级与零售变革交织的行业变局中,零售行业供应链正面临着需求分化、自有品牌冲击与供应链效率考验的多重挑战。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正在从博弈进阶发展至共生。传统零供博弈的核心是“利益分割”,而新时期的协同本质是“价值放大”。当零售商需要差异化商品、消费者需要优质体验时,供应商的角色从“供货方”转变为“解决方案提供者”。
查阅相关上市公司年报可知,聚焦核心供应商,打造有品质、价格、核心大单品优势、长期主义的供应链,是不少上市公司的共识。
“传统供应链的‘成本竞争’已转向‘价值竞争’”。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盼盼集团”)饮料事业部副总经理陈文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当前,消费趋势的变化本质上是“品质升级”,而非单纯的差异化追求。无论是传统饮品还是新消费产品,消费者对“真材实料”的追求始终不变。
陈文忠介绍,目前盼盼集团正在试点“零供联合研发”机制,邀请零售商参与产品配方调整、包装设计,实现“从货架需求倒推产品定义”。“这种‘敏捷供应链’能力,正是未来零售市场竞争的关键,即通过快速迭代与定制化开发,提供差异化产品。”陈文忠表示。
供应链的柔性、响应速度,成为了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新的零供关系越来越看重信息共享与数字化协同。
詹军豪分析,当前,零供双方从“交易关系”升级为“价值共同体”,从“成本博弈”转向“创新共担”。随着新零售基础设施完善,零售行业的供应链变革将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