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外商准入放宽带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回流 法律专家:要注意知识产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

2019-07-08 22:42  来源:证券日报网 贾丽

    本报记者 贾丽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日前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自2019年7月30日起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目录新增或修改条目80%以上属于制造业范畴,支持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鼓励外资投资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高端制造的快速发展,但企业应遵循规则,并为可能存在的纠纷和不正常竞争等问题做好准备。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回流至制造业强国

    此次新版《目标》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鼓励外资积极参与高端制造,将资金投向高新技术领域。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结构性变化显著,今年以来在全国吸收外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实现高增长。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特聘委员杨兆全表示,此次新措施意味着我国在高端制造业、电信通讯、金融服务等行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也是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承诺的落实。

    此次,新版《目录》在电子信息产业新增5G核心元组件、集成电路用刻蚀机、芯片封装设备、云计算设备等条目;在装备制造业,新增或修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条目。而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国重点扶持产业,并成为制造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重心。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鼓励外商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GDP的发展,外资进入中国新兴产业,将推动中国核心的5G、芯片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在高端制造上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一种信号。中国新兴及高端产业正在快速发展,需要外商资本、技术专利等资源的参与。

    近年来不断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等政策出台,为外资企业在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众多外资企业长期看好中国市场,而高端制造更是成为外资企业投资热点。

    近日,三星、戴森等几家外资企业相关高管纷纷表示,公司未来两年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格力、海尔、海信等多家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欢迎外资企业加入。并透露,目前集团公司已与多家外资企业在高端制造等领域成立合资公司或子公司,借助外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布局。

    此次新版《目录》提到,鼓励外资并购投资。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市场化原则建立并购信息库,引导国内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自然人投资者依法投资境内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区分布上,新版《目录》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在云南、内蒙古、湖南等具有特色农业资源、劳动力优势省份新增或修改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条目;在安徽、四川、陕西等电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省份新增一般集成电路、平板电脑、通讯终端等条目。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新政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等地区,也承接了外资产业地区转移的功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逐渐回流至制造业强国。

    要注意知识产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准入至关重要,在制度构建层面上,相关部门既要有对外资企业开放的市场,又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准入限制。

    杨兆全表示,在对外进一步开放的政策下,法律上可能会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知识产权的纠纷会更加普遍,争议金额会大幅度增加。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国外大量的新技术会大量进入中国,这很容易出现部分国内企业对国外专利技术的模仿和侵权,势必会导致外资企业维权诉讼的大幅度增加。

    此外,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过去有些国内企业使用国外专利技术,国外企业不知情,也没有产生竞争,双方相安无事。一旦外资进入,这些过去存量的侵权问题,会浮出水面产生纠纷。

    不过,他同时称,近些年我国企业的自创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新进来的外资企业,可能存在对中国企业的专利侵权问题。

    在新版《目录》中,对外资企业投资规则也有明确规定: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要求,注重综合改善营商环境,给予内外资企业公平待遇,避免恶性竞争。

    杨兆全提醒,外资准入还需注意不正当竞争的问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在绝大多数细分行业都有长足发展,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两者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的竞争,企业利用价格优势、市场份额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可能性很大。中外企业,都要在法律上提前做好准备。

(编辑 白宝玉 策划 闫立良)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