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自身盈利与否,今年“新经济”公司已掀起了风投热潮。除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已上市的科技巨头外,Go-Jek、Grab,以及美团点评(上市前)旗下都设立了风投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新经济”公司的风投项目往往投向“新经济”初创公司,此举可补给自身产品线,并推高双方估值。而传统风投机构同样看好“新经济”项目,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机构警示“新经济”公司高估值泡沫或被戳破。
补充产品线推高估值
据彭博社消息,当独角兽们自身仍然需要巨额融资的时候,他们已然纷纷投身于风险投资领域。就在过去几个月里,Grab已经筹集了20亿美元,以推动它在印尼的扩张计划;Go-Jek也接近完成另一笔价值15亿美元的融资交易;至于美团,在截至2018年6月的财年,仍然亏损的外卖服务导致该公司烧光了12亿美元;与此同时,今年6月,在印尼竞争对手Go-Jek创建Go-Ventures风投基金后不久,新加坡打车应用平台Grab就推出了风投基金GrabVentures;美团点评上市(9月20日登陆港交所)前,今年7月,其旗下的龙珠资本则募集了一只3.02亿美元基金。
关于“新经济”公司扎堆风投的初衷,国内资深风投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可补给自身产品线。非上市公司里,今日头条等多家“新经济”行业龙头都拥有自己的风投公司,以美团为例,上市前,其已围绕餐饮O2O投资了包括喜茶、幸福西饼、亚洲渔港等在内的多家同行业公司。上市公司中,以腾讯为例,其参投的公司今年就有约16家在境外IPO,总市值超万亿港元。另一方面,“新经济”公司可以通过投资风投项目推高估值。此外,部分投资还能够在投资标的中占有一票否决权,从而约束投资标的实施有利于投资方的战略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据数据公司Crunchbase统计,自2015年开始,公开市场IPO首次不再是“新经济”公司的主要融资来源。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是由于近期全球股市震荡行情下,“不差钱”的“新经济”巨头对IPO的兴趣衰退。另外,一级市场信息不对称,估值通常较高(老股转让获利较为丰厚),而二级市场信息透明,且市场波动性较大。
估值泡沫面临破裂风险
在行业热钱涌向“新经济”公司的同时,其估值空前膨胀。
彭博社指出,当独角兽公司开始建立他们的风险投资公司时,你就知道“新经济”公司的世界正在变得泡沫化。另据美国科技网站Techcrunch,“新经济”公司的估值膨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五年前,每年大约会产生10只独角兽(10亿美元以上估值,多为“新经济”公司),但在2018年则诞生了将近100只新的独角兽。此前,针对中概股今年海外IPO破发潮,监管层也曾警示部分新经济公司存在高估值泡沫。
对此,资深风投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风投市场已成红海,良好的投资标的较为稀缺,目前风投机构对于Pre-A、A轮项目投资兴趣偏淡,进而转向于投资成熟期项目,其中以“新经济”公司为主的独角兽(多处扩张和成熟期)则是各大机构争抢的投资标的,并且单体投资规模增加。Techcrunch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目前早期和种子轮融资的中位数估值仅分别上涨约28%和12%,成熟期投资项目的估值中位数则同比增长50.7%。NVCA(国家风险资金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独角兽仅占全球风险投资交易数量中的1.2%,却吸引了近25%的风险投资。
目前,部分“新经济”公司一级市场估值泡沫已经破裂。12月10日,据媒体消息,电动滑板车巨头Bird和Lime估值均大降,今年Lime在获得谷歌旗下GV风投公司3.35亿美元融资后,市场曾预期Lime或将成为下个Uber(预期2019年上市,估值或达1200亿美元),但日前Lime公司对投资者称,该公司计划以20亿至3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这远远低于此前它向投资者提出的约40亿美元的估值。10月份,在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备案文件中显示,一些投资基金最近几个月降低了对滴滴出行的估值。根据DavisNewYorkVentureFund基金的报告,其今年早些时候减持了大约7%的滴滴股权。
12:33 | 加速数据流通交易便利化进程 四类... |
12:32 | 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 两个月... |
11:57 | 平安产险发起“红绿灯”道路安全风... |
11:56 | 中国人保定点帮扶 连续七年获得最... |
10:26 | 金融改革向“绿”行成果丰 中国已... |
10:23 |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2025年家政兴... |
23:47 | 负极材料赛道上市公司应三方面入手... |
23:47 | 中科电气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何以跻... |
23:47 | 皓元医药总经理郑保富:抓住ADC赛... |
23:47 | 55家上市公司预告 上半年业绩医药... |
23:47 | 高温来袭保供电 上市公司“风光水... |
23:46 | 丙烯衍生品上市交易在即 将有效填...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