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万晨曦
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提到: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探索,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化部署,推动企业生产智能化跃升。
“近年来,国家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智能制造、工业4.0技术不断突破,工业机器人需求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萨摩耶云科技集团AI机器人行业研究员郑扬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南》的出台契合了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工业机器人规模化部署的发展方向,尤其强化了‘智能化’核心导向,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作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当前正处于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市场扩容的三重共振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北京艾文智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曹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已超2024年全年产量。
“工业机器人产量的快速攀升,核心是两方面因素驱动。”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对生产效率、产品精度的智能化提升需求迫切,促使企业主动加大工业机器人投入;另一方面,汽车、电子及新能源(锂电和光伏)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三大领域,近年来营收与产量持续增长,直接拉动了自动化生产线需求的爆发。”
在产量规模增长的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工业机器人现有覆盖范围只占全行业潜在场景的一小部分,未来在细分领域的智能化场景拓展、功能适配还有很大挖掘空间。”郭涛表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尤其是AI技术正成为工业机器人迭代的关键驱动力,其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产品从重复作业的机械臂向具备认知能力的智能系统升级,让生产更具柔性和效率。
与此同时,国产化自主可控进程持续提速。广东村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基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的整机系列产品,不仅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更在智能化适配性上形成优势;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取得阶段性突破,机器人领域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逐年上升,有效降低了产业链对外依存度。
政策层面已构建起“国家引导+地方配套”的支撑体系。从《“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到《“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确立具体经济发展领域,再到此次《指南》聚焦规模化部署,逐步为产业规模化发展铺就清晰路径。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均成立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
差异化布局成效显著
政策利好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上市公司加速布局。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等多个环节,市场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企业在智能化技术研发、细分场景适配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布局态势。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相关进展,覆盖核心零部件研发、细分场景应用等多个关键环节,展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完成对本机、灵巧手、手臂等核心部件的开发,其设计标准首要满足工业场景对精度、可靠性与负载的严苛要求。
在整机制造与场景应用领域,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公司在工业生产领域率先实现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如货物搬运、精密电子组装等场景。公司已与多家头部具身智能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并获得零部件、灵巧手、关节模组、散热解决方案、充电解决方案、整机组装等订单。
在品质管控方面,成都瑞迪智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本公司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控与验证体系,同时通过模拟测试保障产品的卓越品质。公司谐波减速机与电磁制动器已广泛用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北京智帆海岸营销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顾问梁振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机器人上市企业应锚定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筑牢国产化替代根基;同时,贴合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赛道需求,定制化开发高柔性、高精度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此外,还应依托政策红利,加强产业链协同与区域集群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