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举行。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整场开幕式的仪式及表演以水为串联、潮为意向,通过“潮起亚细亚”的主题展现新时代中国与亚洲、与世界的交融激荡。
良渚之光交映秋分之辉、淋漓尽致的江南之“美”、数字点火仪式……开幕式上无数个唯美惊艳瞬间,在为世界奉献一场气势恢宏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彰显出地域的自然标识、人文的独特魅力、运动的蓬勃力量和时代的发展趋势。
良渚、宋韵:探寻人文之美
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幕式上,融入典型的杭州意韵、浙江标识和中国元素,良渚、宋韵和大运河等文化元素频现,向世界展示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良渚古城再次成为迎宾焦点。迎宾表演《水润秋辉》中,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昂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营造热烈的迎宾氛围。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而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开幕式当天,适逢中国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好时节,以良渚之光交映秋分之辉,表达东道主杭州欢迎八方来客的热情欢愉与开放气度。
在运动员入场时,地屏之上勾勒出团扇造型,各式各样的江南元素与景象浮现其中;网幕上,“梅兰竹菊”的主题之窗尽展典雅、吉祥之意;窗中,西泠印社的书法字体隽永飘逸,以中华笔触抒写亚洲风采,以独特的江南韵味迎接运动员入场。
杭州,曾出现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画笔下与画卷上。开幕式文艺表演《国风雅韵》将“画”作为载体,地屏上,“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至千年前,宋韵画卷自此翻开,寻常生活中的风雅处处可见。
此外,“潮”是本次开幕式表现的重要元素。钱塘潮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记载,到南北朝进入强盛期。文艺演出中篇《钱塘潮涌》以“潮”为主题,展现“水浪之潮”“体育之潮”“时代之潮”的蓬勃景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钱塘江潮的独特魅力。
数字火炬手、3D双威亚:借助科技之力
数字火炬手、3D双威亚:借助科技之力数字火炬手、开幕式AR、互动3D双威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彰显东方美学的独特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双向奔赴。
开幕式现场,通过地屏、立体透视网幕的配合,裸眼3D的视效与虚拟影像的设计,《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两幅国宝级名画动了起来,成为移动的山水,轻烟缭绕、水光潋滟的江南画境扑面而来。由裸眼3D视觉技术构筑而成的拱宸桥,以全景立体影像的方式跃然于运河之上,融汇一场跨越时空的感动。在AR技术加持下,寄托着古今美好心愿的灯笼升腾而起,溢满整个大莲花场馆,融汇为点点星河流向远方。据介绍,开幕式上的网幕是地球上最大的银幕,相当于9个IMAX银幕大小。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总制作人沙晓岚表示:“这次杭州亚运会开幕式AR技术用得可谓是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多,这得益于这些年来演艺科技的高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实现了两个首创:3D双威亚首次应用于大型运动场,首次采用数实融合的点火方式。
立体飞旋于空中的男女演员与潮共舞,与地屏中的浪潮即时互动……为开幕式留下经典画面与标志瞬间。据了解,这是首次将3D双威亚技术应用于大型运动场中,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共生,也是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在开幕式现场,亚运会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压轴登场。承载着全亚洲亿万人热情的“数字火炬手”汇聚在江面上,形成“数字人”,踏着浪花来到“大莲花”上空,与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
数字技术助力亚运精神薪火相传,数实融合让“以人民为中心,人人可参与”的理念通过数字技术真正得以实现,寄寓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同频共振,表达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营造“世界共此时”的和美画卷。
新燃料、新烟花:展现绿色之“新”
“绿色”作为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贯穿亚运会的各个环节。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也使用了绿色燃料实现零碳排放。
据了解,零碳甲醇燃料作为亚运会主火炬燃料,具有环保、安全、可靠、可视、经济等优势。如不易爆炸,储运安全便捷;可持续燃烧,极端天气不熄灭;火焰亮丽稳定,燃料成本低。这些都完美契合了亚运会对点火装置燃料的高标准、高要求。
此次杭州亚运会使用的零碳甲醇经过技术迭代,利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每生产一吨这种零碳甲醇可以消纳1.375吨二氧化碳,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废碳再生,是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
零碳甲醇燃料是第一次被用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也是大型体育赛事点火装置燃料绿色、安全变迁的生动写照,更是“绿色亚运”的美好诠释。
此外,为了传递绿色环保的理念,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不燃放实体烟花,“数字烟花”同样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了绚烂的观感。
据了解,开幕式主创团队通过三维动画AR数字技术,从仰、俯、侧视等角度,360度全景式展现钱江两岸、杭州奥体中心场馆群、“大莲花”的电子烟花表演盛况,为世界呈献了一段专属杭州亚运会的“绿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