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北京的一个4T容量数据要传到无锡,在网络不出错情况下需要五天时间,而一个100T容量数据要传过去怎么办?把它刻成光盘,走快递运送。”在6月21日召开的2023算力互联互通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用诙谐的故事阐述了一个现实问题,虽然算力正在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但互联互通设施还不够完备,算力新基建方兴未艾。

2023算力互联互通大会 郭冀川/摄
培育算力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正在加速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算力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关于算力的调度和使用仍主要基于单一服务商,面对“东数西算”、大模型计算等场景下,算力的互联互通还存在诸多挑战。
为此,在由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称“中国信通院”)、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的2023算力互联互通大会上,正式成立了算网云协同系统工委会,委员会主要从事算网云协同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平台研究、标准化工作,旨在促进算网云产业协同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黄业晶在会上表示,算力互联互通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工信部信管局在算力互联互通产业调研分析、政策标准建设、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已开展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希望各方进一步增进共识,深化务实合作,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二是要积极开展试点和技术验证工作,三是要培育算力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算力已成为万物智联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核心生产力,国家就算力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产业界在算力领域开展了大量前瞻性研究和探索。当前我国算力资源综合使用效率东西部差异较大,亟须通过算力互联互通提升算力资源综合使用效率。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据统计,2022年,我国算力规模已达180个亿(EFLOPS),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以及元宇宙等新兴领域不断驱动算力技术与多元创新,带动产业格局重塑,我国算力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对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整合行业优质资源与业界各方共同推进算力互联互通战略落地,闻库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引领产业发展;二是要推动生态合作,促成合力攻关;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学习,促进互利合作。
构建“一点接入、全算贯通”的算力互联互通平台
算力互联互通总体来说就是打破三个壁垒,一个是跨服务商的壁垒,第二个是跨架构的壁垒,包括智算、通算、超算,再一个跨地域的壁垒。
为完善和规范算力资源的共享和调度,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在此次会议上,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中国信通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天翼云、中移云能、华为、烽火、电子云、浪潮信息、腾讯、华为云等企业,正式启动了算力互联互通体系化标准及高性能算力服务远程直接内存访问标准北京预研工作组。
据介绍,多地通信管理局本着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基本原则,自发联合开展算力互联互通试验。本次会上正式发布联合开展算力互联互通试验。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长栗蔚介绍,今年3月份,中国信通院完成了中国电信天翼云与中国科技云的平台接入,实现了通用算力服务商到超算服务商的跨架构、跨地域算力互联互通,并结合东数西算、高密计算、通用计算、车联网等场景,开展了更大范围的平台接入试验。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云计算部业务主管魏博对北京算力互联互通验证平台进行演示汇报,他表示,北京算力互联互通验证平台总共接入了中国科技云、电信天翼云、移动云、华为、曙光智算等6家服务商,18个算力节点。
魏博说:“在传统的模式下,比如某车企的数据存储集群是建立在浙江,但用户的车辆数据遍布在全国各地,从数据采集的层面来说,车企需要在各地分别建立边缘的数据存储节点,或者预处理中心,数据汇集以后再进行统一的传输或者训练。通过互联互通平台,如今可实现跨服务商的边缘节点互联互通,帮助车企能够获得不同类型的算力资源和服务,降低了算力建设成本和使用的门槛。”
当前算力需求爆发,大模型训练场景等对算力互联互通提出了架构互通、高速互联需求,东数西算等场景对算力互联互通提出算力标识感知、算网资源解析和一体化调度等更多的需求。
栗蔚表示,数字化应用需要像水、电一样的算力服务,实现“一点接入、全算贯通”。“在未来,算力互联互通将在标准、开源、平台三位一体推动下,有望实现统一调度,通过算力互联互通平台,提升整个资源利用率,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能,从而服务于各行各业发展。”栗蔚说。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