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TMT频道 > TMT行业 > 正文

大数据杀熟又有新变种!

2020-11-12 16:15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双十一来的比以往更早一些

    在购物狂欢的同时

    有消费者注意到

    不少商家暗藏着

    “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女子网购同一商品

    不同账号价差25元

    所谓大数据杀熟,指的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或搜索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导致用户权益受损的现象。通常是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或搜索到的结果比新用户要少。上月中旬,北京消费者韩女士在网购时,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

    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

    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

    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

    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

    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

    价格贵了25块钱

    仔细对比发现,原来后者页面多出来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韩女士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面对质疑,该电商客服答复称“新用户,系统会跟进账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

    消费者韩女士:人家说是一种营销,为了吸引客流。但是,你得跟我说明白了,条件是什么,不能什么都不说,就这么差别对待。

    陈音江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不管你是哪一种营销方式,首先守法是底线。如果企业他在销售的时候,标注得非常清楚,规则是非常明确的,也是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的。但是,在开展各种促销或者营销的时候,价格不太敏感的,就不打折了,明显是差别化地来对待消费者,就是涉嫌大数据杀熟,本质就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多领域存在此类现象

    根源于“个性化推荐算法”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南宁市民张先生在与朋友通过订票平台,一同预订一家自己经常入住的酒店时,发现自己的定价要比首次入住这家酒店的朋友贵了五六十元钱。

    还有同样来自南宁的消费者小白,有一次在购买从南宁飞往西安的机票时,发现平时不怎么乘飞机出行的朋友,机票价格是600多元,而身为“空中飞人”的自己,机票价格反而是800多元。

    不断曝光的一起起案例显示,大数据“杀熟”在网购、在线旅游、机票酒店预订,甚至是网约车、电影票销售等众多领域广泛存在,而且往往很隐蔽,没有对比消费者很难察觉。

    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

    沈浩:现在电商、社交媒体都可以获取大量消费者,特别是个性化的数据,这样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的标签,完成用户数字画像。里面清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推荐。

    沈浩进一步分析,“对于算法而言,通过用户数据量以及数据更新频次,就可轻易判断出是“生客”还是“熟客”。而随着用户行为的固化,比如说经常购买某一类商品,算法对其的识别也就越来越简单。所以只要有个性化推荐,其实都存在着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杀熟”的可能性。”

    大数据“杀熟”套路多

    消费者防不胜防

    多领域已立法禁止

    要想精准锁定消费者,对于大数据来说太容易了。所以近来,大数据“杀熟”也出现了不少变种:

    ☞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定价。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少,大数据就会认为你买东西不方便,然后给你看到的商品加价。

    ☞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定价。如果你买过的东西价格普遍较高,大数据就认为你“不差钱”,然后给你加价。

    ☞根据你的搜索频率定价。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时间内搜索过多次,大数据就会认为你急需这件商品,然后给你加价。

    ☞还有就是控制商品的可见性,比如直接把价格低的商品屏蔽掉,逼你买贵的。

    为了杜绝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发生,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在线旅游企业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侵犯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违者将被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

    而早在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也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大数据的应用将来会越来越广泛,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出现的几率将来会更多。所以我们的监管部门,也要创新大数据的监管方式,对这种新型的侵权行为进行监管。同时消费者也加强注意的情况下,这种问题可能将来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