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艺融
港股市场流动性改革再进一步。8月4日,香港证券市场下调最低上落价位的第一阶段调整措施正式生效。
此前7月21日,港交所已发布《下调香港证券市场股票最低上落价位的第一阶段–推出前测试及推出安排》《交易所规则之修订》相关通告,宣布在8月4日正式推出下调香港证券市场股票最低上落价位的第一阶段。
港交所官网显示,下调最低上落价位的推出前测试已在8月2日顺利完成。同时,“香港交易所领航星”市场数据平台——证券市场(OMD-C)及内地市场数据枢纽——证券市场(OMD-C MMDH)的价位表代码也在第一阶段措施推出时同步更新。
最低上落价位是每只股票的最小价格变动单位,决定了交易容许的最小买卖价差,下调最低上落价位有望令每单交易分拆成多宗较小的交易。
第一阶段针对股价10港元至50港元价格范围的证券。以10至20港元区间标的为例,最低上落价位将从0.02港元降至0.01港元;20至50港元区间标的,最低上落价位由0.05港元调至0.02港元。
港交所表示,这项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并提升交易效率,此次调整是港交所持续优化市场微观结构的一部分,以提升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
记者注意到,由于港股通涉及港股交易,沪深交易所官网8月1日也发布了关于香港市场推出下调股票最低上落价位第一阶段的通知。通知提醒,对于适用第一阶段的港股通股票,根据港交所业务规则,其申报价格限制将发生变更,请市场参与人关注上述调整,并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那么,此次调整,投资者买卖哪些股票可能受到影响?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收盘,每股价格在10港元至50港元之间的股票有265只,约占全市场股票的10%,当日成交额占全市场当日成交总额近29%。
从产品类型来看,此次调整适用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股本权证等,但不包括交易所买卖产品(ETP),交易所买卖期权、债券证券及结构性产品。
港交所提到,最低上落价位调整将为港股市场带来诸多好处。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较小的上落价位意味着更低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交易更有效率,订单更易在预期价格内成交;此外,优化价格发现,价格能更贴近股票的实际价值。
事实上,港交所此项改革酝酿已久。早在2023年,香港特区政府便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提出包括检讨最低上落价位等一系列提升市场流动性的建议。2024年6月份,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建议下调香港证券市场最低上落价位;同年12月份,港交所披露咨询总结。
港交所表示,在第一阶段的调整之外,第二阶段将根据第一阶段的实施效果调整,预计将在2026年年中推出,届时将进一步调整0.5港元至10港元区间的最低上落价位。
今年以来,港交所流动性已显著改善。数据显示,2025年前六个月港股市场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104亿港元上升118%。
中信建投研报认为,最低上落价位是投资者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最低上落价位会为投资者带来显著的交易成本,过低的最低上落价位也会增大均衡价格的达成难度。长期来看,最低上落价位调整后,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的实际交易成本将有望进一步下降,从而将有望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
(编辑 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