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袁传玺
11月4日,咖啡头部品牌星巴克交出了一份营收增长净利润折半的202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在报告期内,公司营收8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净利润8.78亿美元,同比降低50.2%。
截至第四财季末,星巴克全球门店35711家,其中美国门店15878家,占比44%;中国门店6021家,占比16.9%。
中国市场业绩持续下滑
具体来看,星巴克中国第四财季的营收为7.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6%,门店销售额下降了16%,相比第三财季同店销售额下降44%有所恢复。
事实上,星巴克中国业绩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2022年第一财季,星巴克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4%,客单价方面下降9%,最终导致全球同店销售额下滑6%;第二财季,星巴克中国市场同店交易量下降20%,平均客单价下降4%,使得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23%;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市场的营收为5.4亿美元,同比下滑40%;同店销售收入同比下滑44%,其中交易量同比下滑43%,客单价下滑1%。
对于星巴克的业绩表现,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成本上升、消费下行,再加上新冠疫情对需求的打击,以及在防疫形势下线上外卖市场的准备不足,影响星巴克的业绩表现。
而在广州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星巴克的这份财报在预料之中。“整个中国咖啡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高速发展、高速扩容的节点,众多品牌在不断去蚕食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从场景、品质、性价比、服务到客户黏性,很多品牌都比星巴克做得更好。外部的竞争以及企业自身负面的价值观对星巴克的未来发展都不容乐观。”
咖啡赛道内卷下竞争残酷
根据观点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市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将保持27.2%的增长率,到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未来三年,中国的咖啡市场大约有6200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国内咖啡市场近两年也变得热闹起来,资本纷纷涌入咖啡市场。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咖啡相关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创下了2013年以来新高,融资总额也达到了45亿元。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咖啡品牌发生了10起超过亿元的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48亿元。
此外,咖啡市场的热也引发众多品牌入局。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除了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新茶饮品牌也在加速开拓咖啡市场外,包括巴宝莉、李宁、特步等服装品牌也纷纷开起咖啡店,作为营销载体截留用户。另外,和府捞面也在上海外滩SOHO开出了新品牌“PickME”,用便利快餐店的形式卖咖啡和拉面,拿铁、美式等售价在12元至20元之间。
一边是众多品牌进入咖啡市场,一边则是咖啡品牌的赚钱效应在降低。
作为国内咖啡市场的头部品牌,星巴克净利润出现多个季度净利润下滑,但星巴克的困境并非孤例,咖啡赛道看上去很美的表象下,是高度内卷下的残酷竞争。
根据Tims中国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Tims中国营收分别为5726万元、2.12亿元、6.43亿元;净亏损分别为8783万元、1.43亿元、3.83亿元。3年多时间里,Tims中国开设门店超590家,累计亏损超过6亿元。2022年上半年,Tims中国净亏损3.3亿元。
据餐宝典发布的报告显示,餐饮业门店淘汰率较高的品类中咖啡高居榜单前列。其中,11.5%的咖啡店活不过3个月,42.4%咖啡店持续运营时间超过2年就已经属于“老店”了。《闲鱼2021创业避雷指南》也显示,咖啡店创业失败率位列第二。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