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每家餐饮企业的首要职责,特别是在当前疫情环境下,餐饮企业本就走的异常艰难,如果还在食品安全上犯错误,这对于企业品牌来说,无疑是自掘坟墓。
海底捞再遇食品安全问题
在经历过“老鼠门”事件的海底捞,近日又被消费者爆出就餐时疑似使用了“塑料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济南一位食客在海底捞吃出疑似塑料片。报道称,7月13日,消费者张先生与郑女士在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疑似塑料的物品。“一开始没想到过会吃到疑似塑料的物品,刚刚入口感觉像脆骨一样就咽下去了。”
那半份乌鸡卷几乎都有疑似塑料片。”张先生向店员反映此事后,店员便将剩余的乌鸡卷端走了。消费者张先生反映情况后,海底捞店内当晚的乌鸡卷已经全部下架,造成食客们无法点单。
报道称,在就餐后双方就此事交涉时,该消费者拒绝了海底捞工作人员提出的免单及补偿500元火锅券的处理方案。就餐第二天,消费者张先生、郑女士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胃部痉挛与便血症状,就医后医生建议他们留院观察。而门店人员也称:“一切回复均要等待总部的处理结果。”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事与海底捞总部相关负责人核实,询问该事件后续处理结果,但是截至发稿前,对方并未给出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此前也曾出现食安问题。2017年8月25日,有媒体曝出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出现老鼠爬进食品柜、店员在清洗打扫卫生用的簸箕时与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现象。事件迅速发酵。北京市食药监局立即对涉事门店进行立案调查,并对海底捞位于北京地区的1家中央厨房和26家门店开展全面检查,并且约谈海底捞总部,限期整改。
3年前的“老鼠门”事件让消费者仍然记忆犹新,如今,又有食客吃到疑似“塑料片”而就医。作为火锅龙头企业的海底捞,如何保证食客舌尖上的安全,被打了一个问号。
对此,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老鼠门”事件而言,由于海底捞的品牌力、公关做得好、整改到位,防止了事件的持续发酵,但是对其上市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朱丹蓬表示:“2018年5月17日,在上市路上徘徊六年之久的海底捞递交上市申请,再度引发业界广泛的讨论。根据港交所发布的《香港交易所登载有关从事餐饮业务的申请人在上市文件中的披露的指引信》中关于食品安全质量监控及投诉等方面的要求,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披露了几起食品安全事故,其中就包括‘老鼠门’事件。”
海底捞预计半年报业绩亏损9-10亿
一边是疫情带来的影响,一边又曝出食安问题。海底捞遭遇“多事之夏”。
7月6日和7月7日,海底捞发布了一则盈利警告公告和一则盈利警告补充公告。根据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相较于2019年同期下降约20%,取得约9.11亿元的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
不过,相隔一天时间,海底捞发布了一则盈利警告补充公告,公司表示,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预期将录得的净亏损介乎约人民币9亿元至约人民币10亿元不等。
对于亏损的原因,海底捞表示,主要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及各国及地区随后实施的防疫措施以及消费场所限制,对集团自2020年1月以来的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自2020年1月26日至3月12日,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大部分门店停业。
“尽管公司的门店经营表现在重新营业后正逐步改善,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被完全控制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及经济活动(尤其是餐饮业)面临放缓的压力,公司的经营恢复程度及恢复所需的时间仍不确定。”海底捞表示,“该期间内,我们仍积极开设新门店,持续推进海底捞门店网络的扩张。”
对于海底捞的业绩表现,东吴证券分析师汤军则表示看好,“客流稳中有升,期待下半年稳步复苏。”
汤军表示,本轮疫情冲击下,龙头餐饮企业拓店有望在店址选址、免租期、租金等方面持续受益,预计上半年新开店约150-200家,全年新开店数维持300+家预期;同时签约数保持较好态势。
而在资本市场上,海底捞公司股价7月17日收于34港元/股,市值1802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