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商业评论 > 正文

“苹果税”争议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5-10-28 14:26  来源:证券日报网 

    袁传玺

    十余年前,苹果把“围墙花园”写进商业模式的核心:硬件筑墙、系统上锁、支付抽成。这套封闭逻辑曾让iPhone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高原”,也让App Store坐收30%的“过路费”。

    如今,同一套逻辑在中国遭遇正面阻击——55名普通消费者联名递交的《举报信》,不仅把苹果推向聚光灯下,更撕开了“全球最贵佣金”背后的制度裂缝。

    市场会厌倦高墙,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但真正的转折点往往来自规则之变。2025年,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以判决、罚款或立法形式把苹果佣金压至最低0%,但是中国市场仍在执行30%的“全球最高价”。疑问也随之而来,这是否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提到的“不公平高价”?

    苹果或许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过去18个月内,该公司在美国被裁定允许外链支付,在欧盟开放侧载与第三方商店,在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陆续降低费率,却唯独对中国市场“按兵不动”。这种选择性让步,表面看是商业选择,实则是一种两难处境——一旦中国市场费率下调,其全球收入池将瞬间缩水;若坚持不降价,又难逃“价格歧视”指控。

    若监管部门立案,苹果或将面临提交全球成本结构、区域差异、合同模板等核心信息的强制义务。

    更深一层看,“苹果税”争议绝非简单的价格高低之争。iOS系统占据中国高端用户半壁江山,却长期游离于本土支付、分发体系之外,高额佣金最终通过App内购涨价转嫁给消费者,间接抑制了国产内容与服务的价格竞争力。开放第三方支付与应用商店,表面是费率下调,实质是把选择权还给市场,让价格回归竞争。

    高墙终会倒塌,花园终将开放。对于苹果来说,不如主动把中国市场做成全球费率改革的样板间——用更低的佣金、更开放的支付、更透明的治理,换取更大的用户基数与更持久的品牌信任。毕竟,在硬件增长见顶的时代,服务收入才是苹果的下一增长曲线;而服务收入的可持续,只能建立在监管合规与用户信任的双重底座之上。

(编辑 才山丹)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