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宏观时评 > 正文

跷跷板上的人民币与美元 不会干扰货币政策取向

2018-05-09 00:40  来源:证券日报 阎岳

    ■阎岳

    4月17日,美元指数探低至89.2306;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2771,创出近期高点。截至昨日下午1点,美元指数蹿升至92.8568;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3674。仔细对照一下美元指数和人民币中间价近几年的走势,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呈现出比较典型的跷跷板形态,你起我落,我起你落。因此,近段时间美元呈现出的强势特征并不会对国内的货币政策取向造成干扰。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货币走势自然受到各个经济体的密切关注。但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刚刚驶上国际化“高速公路”的人民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人民币与美元已经站在了跷跷板的两端,但这种体量也不是对等的。所以,我们对于美元的走势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随着5月2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简称CIPS)(二期)全面投产,人民币国际化的“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国际化仍将是央行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日前召开的2018年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四步走战略,即坚持“本币优先”,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夯实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市场基础;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从以上人民币国际化四步走战略可以看出,继续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能力将是汇率改革的基础之一。与此同时,在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上,将继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这就要求,国内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必须以我为主,对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常态化倾向也要给予充分重视。

    具体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会采用哪种工具,则需要看国内实体经济、金融机构调整和转型的需要了。

    从国内实体经济的需要来说,继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是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的出发点。只要实体经济确有需要,我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定向工具将资金注入其中。因为我国有着充沛的外汇储备,足以应对其他经济体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至于金融机构调整和转型则是我国金融市场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4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央行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年底,相比征求意见稿而言,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过渡期结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标等存量资产作出妥善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转回资产负债表内,确保市场稳定。

    在这个过渡期内,货币政策各项工具将会严阵以待,以防个别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货币政策也将会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调整和转型,包括降准、定向降准在内的各种政策工具都有适时启用的可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好“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

    当然,面对年内美国仍有可能加息的现实处境,中国货币政策不会坐视不理。就像美联储前几次加息那样,中国央行顺势适度提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维持中美之间比较舒适的利差。笔者认为,未来若美国继续加息,央行仍会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行应对。但这种应对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为最终目的。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