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股市热评 > 正文

谨防“自我增强”的泡沫风险

2020-02-29 06:29  来源:证券时报

    桂浩明

    结构性行情是近期股市运行中的一大特点,在这过程中,一些科技股的大幅度上涨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的走强,固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而相关基金的运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情“自我增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自我增强”模式的逻辑

    众所周知,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上发行了一些专事投资信息产业的开放式基金,其中有些还是投资其中相对细分领域的ETF基金,譬如半导体ETF、芯片ETF等。由于生逢其时,这些基金运行不久就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净值涨幅远远超大盘。

    这种状况,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信息产业专业性强,热点变化也快,普通投资者不容易掌握,就愿意选择由专业人士管理的基金。于是,相关基金不断获得净申购,其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其他基金公司也研究这种成功的案例,迅速组建相应的新基金,或者是对已有股票型基金的持仓结构进行调整,参照那些信息产业ETF的样本股来重新构建投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的相关股票,不断有新资金流入,资金流入越多,其股价自然就越高,这就又推高了基金净值。基金净值的上升,又会吸引更多的资金申购或者是模仿其组合。于是,也就形成了股票的持续上涨,这种行情模式,我们称之为是“自我增强”,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净值吸引资金、资金推高净值的内部循环,也就是马太效应。这种效应的强势显现,构成了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性行情。进一步说,一段时间来,创业板指数能够引领市场,也是与这种“自我增强”模式的出现有关的。

    其实,这种模式并非什么新的发明,在2015年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当时还有自带杠杆的分级基金,这些基金的投资标的一般都不多,一旦上涨,其“自我增强”效果会更为明显,这也是当年创业板指数能够挑战4000点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自我增强”模式是有两面性的,它虽然能够吸引资金向优势品种集中,但在优势品种估值严重偏离正常水平,出现明显泡沫的情况下,也很难自我纠正,对于ETF基金来说,尤其如此。在这方面,2015年从暴涨到暴跌的行情,其实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分级基金之所以后来被叫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此有关的。

    对“自我模式”

    要兴利除弊

    无疑,现在股市的状况与5年前不尽相同,同样是创业板,其权重股与那时已经全然不同。

    即便是同样的信息产业,现在毕竟有了5G,有了国家对国产芯片的扶持等等,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就行情运行的现实基础来说,的确比过去要扎实得多,可靠性也高。但是,也不能说现在就没有问题,除了部分品种的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多年的盈利,估值显得过高之外,有一些公司虽然涉及了信息产业,但在价值链上处于末端,缺乏竞争力,成长性存疑。在“自我增强”的模式下,随着资金的不断进入,客观上也是在滋生泡沫。这方面的风险,虽然在市场情绪激昂的时候显得并不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可能出现的意外因素的影响,一旦爆发还是有相当大的杀伤力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加以提防。

    客观而言,对于股市行情中的“自我增强”模式,人们既要好好利用,同时也要兴利除弊。特别是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基金公司需要有全局意识,在明显感觉到市场风险已经偏大的情况时,应该及时对投资人作出提示,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暂停基金份额的申购,以阻止“自我增强”模式的无休止运行。另外,在制度设计上,根据对设定的投资标的分析,确定一个可以动态调整的基金份额上限,从而对“自我增强”模式进行必要的管控,更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

    (作者单位:申万宏源证券)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