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文章正文

基金发行为何从爆款到遇冷?

2018-09-15 06:07  来源:证券时报

    一叶知秋,某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背后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

    也就是九个月前吧,有几个新基金在发行时受到热烈的追捧,有的不到半天就售罄,也有的因为申购量远远超过了计划发行量,只能进行比例配售。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爆款”。无疑,爆款基金的出现,反映出投资者对股市看好且认同这些基金的投资风格。

    然而到了最近,某基金公司也是发行新基金,等到认购期结束,发现除了公司自己投资的一千来万元,由外部资金认购的只有2万多元。由于在基金规模以及基金投资者人数方面均没有达到有关部门的最低要求,该基金只能宣布募集失败。

    对照之下,不能不说这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快了。相信细心的投资者早已发现,今年以来公募、私募基金在募集资金上遇到了先易后难的现象,近期没能如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致发行不成功的绝非个案,还有一些运行的老基金因为不断被赎回,导致规模大降,又迟迟不能满足《基金法》的最低要求,从而不得不清盘。更有投资者敏锐地发现,基金发行从爆款到失败,本身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今年五月份前后发行的新品种战略配售基金(俗称“独角兽基金”),原本以为会热卖而成为新的一批爆款品种。不料这些基金尽管有着在当时最为时髦的题材,但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本来计划发行3000亿元的规模,结果只卖出了1000多亿元。现在看来,战略配售基金的失宠,客观上已经为后来基金发行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较短的时间内,基金发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天壤之别?

    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基金的业绩有关。年初爆款基金的热销,实际上与这些新基金掌门人以往的业绩有关,因为他们管理的基金,在去年的结构性行情中是赚了大钱的。但问题在于,战略配售基金能够享受巨大的政策红利,而时下发行失败的基金,如果它们真的能够募集到资金并开始运作,其成本会极大低于现在已经在运作的那些基金,只要以后行情稍微好一点,他们就注定是行情的大赢家。尽管如此,这些基金却未能再续写发行爆款的历史。显然,基金的发行状况,不能说全然是与业绩挂钩的。

    那么基金发行从爆款到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简单来说是两个:首先,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年初的时候,投资者普遍期待着来一波春季行情,指数看高至3800点;到了年中,人们对行情的预期普遍开始谨慎,并且明显降低了操作力度,能够坚持认为指数会长期在3200点上方运行的,就是非常乐观的了。而到了时下,不管怎么说,市场总体情绪是偏于谨慎的,感到要破前期低点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既然不看好股市,何必去买股票呢?其次,由于缺乏稳定的预期,投资者纷纷开始在市场上收缩,大量的资金流出股市,虽然货币市场基金的利率一跌再跌,但还是吸引了大量资金。这个时候,不管哪种权益类产品,也不管如何包装,都不可能卖得很好。

    一叶知秋,某基金在市场上只卖出2万多元的案例,背后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应该说,面对当前的市场,投资者的确是信心不足。那么怎样让投资者重树信心呢?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又能再多做些什么呢?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当前最应该做的又是什么?也许在这些方面监管层还需要摸索,但无论如何,仍然像年初基金爆款发行时那样工作,肯定是不行的了。

版权所有 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 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 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 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