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财频道 > 期货 > 正文

玉米期货默默成长为“阳光少年”

2018-12-12 18:19  来源:证券日报网 王宁

    本报记者 王宁

    “玉米期货今年已经14岁了,从哇哇坠地后的一鸣惊人,到产业政策突变后的默默成长,直至现在成为了一个‘阳光少年’。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太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玉米期货也收获了很多,不但有了玉米淀粉这个自家兄弟,而且还迎来了当前市场化的新时代,未来玉米与玉米淀粉期货市场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迎着初生的太阳自由成长,美丽的景色在前方。”老玉米期货投资者老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玉米和玉米淀粉虽然均属于大宗农产品,但由于玉米产业上游是“小农经济”,产业中游是“现代商品经济”,产业下游是“集约化产业经济”,因此,想要把整个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并把这个产业发展壮大起来,还真不是件容易事。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市场这只灵巧的手才能完成,而大连玉米与玉米淀粉期货将为这只灵巧的手提供工具与施展能力的平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玉米从口粮到饲料粮、工业用粮与金融投资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不要求敞开肚皮吃,只要玉米面馍让我能吃饱,我肯定也不会来东北投奔亲戚,这旮旯天寒地冻的,那里有我们山东住着舒服。”老米说,他不是在说后悔话,东北做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喜爱这里,因为这里金黄的玉米吸引着他,但小时候为了一口吃的就背井离乡和远离亲人还是让他耿耿于怀。

    老米说,仅仅过去了数十年,国内玉米市场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首先是玉米与我们的关系从主要的口粮变为了饲料粮,其次是又从口粮与饲料粮共用变为了工业用粮,其用途扩大到了很多领域,最后是现在玉米又成为了金融投资品,学会运用大连玉米、玉米淀粉期货工具与市场平台不但可以规避经营风险,而且如果风险投资做的好还可以挣到一部分风险管理利润。

    对于老米的生意伙伴老于来说,由于其涉及玉米与玉米淀粉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期货市场,他对玉米市场的变化是有点“窃喜”的,他更看好玉米与玉米淀粉期现货市场的未来。

    据记者了解,玉米期货上市以来,伴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从无到有、从有至无的过程,期货市场的活跃度也经历了起起落落。在临储政策实施前,玉米期货稳步发展。2004年9月至2008年10月期间,玉米期货日均成交量21万手(单边,下同),日均持仓量34万手,期间月均交割量9万吨。临储政策开始实施后,由于现货市场化程度受到限制,玉米价格波动幅度下降,玉米期货市场规模显著萎缩,经历了长达7年的低迷。据统计,2008年11月至2015年4月临储政策改革传闻出现前,玉米期货日均成交量降至9万手,日均持仓量降至26万手,月均交割量只有5万吨。

    不过,尽管东北三省一区临时收储工作开展后,玉米期货交易规模有所萎缩,但大连商品交易所从切合产业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例如:在2004至2014年的十年间,玉米期货合约和交割制度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一是在2006年放宽水分指标,使玉米期货的可供交割量进一步扩大;二是在2009年修改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使之与新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接轨;三是2012年成立农业品事业部,加大了对玉米品种的维护力度,根据市场意见,对交割相关业务规则进行大幅度修改和完善。

    这些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完善埋下了优质的“火种”,当政策的“东风”吹起时,玉米期货市场迅速“火”起来了。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价格波动加大,产业链相关主体风险管理需求激增,玉米期货的交易和持仓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16年玉米期货日均成交量50万手,日均持仓量113万手,分别是临储政策传闻出现前的5.6倍和4.3倍。

    据老于介绍,玉米期货自2004年9月上市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四个年头。期间,玉米产业经历多次改革,期货合约和制度适应着现货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随着我国玉米临储收购制度改革的推进,玉米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玉米价格波动加大,行业风险管理需求显著增加。

    “一些啤酒是由玉米淀粉糖等发酵生产的,香烟、火腿肠等与我们生活十分紧密的商品中很多含有玉米下游产品的成分,现在玉米淀粉更是添加到了煤球里、混凝土里,而玉米淀粉糖替代白砂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玉米淀粉替代与添加到面粉制品里已成为现实。”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价格优势明显,特别是在玉米下游产品开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高品质化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了玉米的身影,如在食糖市场,玉米淀粉糖已形成了对白砂糖的全面挤压态势。而在食品与工业生产领域,玉米淀粉正在大量替代面粉、次粉、木薯粉等。此外,在水产饲料、能源化工等领域,玉米下游产品也正在全面介入。

    今年秋季,在东北地区进行玉米市场调研时了解到,自从大连商品交易所通过制度创新,在玉米期货市场开展集团化交割以来,玉米期货市场服务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很多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与涉农龙头企业用上了期货新工具。目前,玉米期货集团交割库与其延伸库点更是设在了东北三省一区的田间地头,农民根本不用再担心卖粮难了。

    老米说,玉米期货集团化交割是大连商品交易所服务产业的一项创新制度,随着近两年各项举措逐步实施,该制度在服务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整合,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望未来,随着国内玉米市场去库存化的深入推进与临时收购政策的完全退出,玉米与玉米淀粉期现货套保需求会进一步增长,我国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市场增长空间很大。

    产业集中度提高与企业规模化发展催生出风险管理需求

    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说,近年来中国玉米与玉米深加工市场发展很快,这与玉米、玉米淀粉期货工具的出现和期现货市场互相培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企业规模扩大,市场集中度提高,竞争加剧。他刚到吉林做玉米深加工业时,吉林省有27家企业,现在这个数量正在不断下降,预计最终会减少到2—3家。在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以后,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是省与省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过去一个产能6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算是大规模的,现在这个门槛得到100多万吨。目前,在玉米深加工行业,前3名的企业规模都在500万—700万吨,甚至是上千万。过去中国期货市场之所以不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规模太小。在企业规模的逐步提高,风险也日趋集中,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就出现了。由此来看,玉米与玉米淀粉市场日趋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将为期货工具的应用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打造扎实的基础,同时期货工具被产业企业广泛使用以后,又将使得玉米与玉米淀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企业经营方法与生产技术标准化。目前,玉米与玉米淀粉企业在经营方法和生产技术上的差异越来越小,市场竞争更为精细化。企业要想在行业内生存下去,就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去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例如:在进行大宗原料采购时就必须做好期货套保的操作,以及头寸管理;在企业与客户签订长期大订单时,也需要充分利用期货工具定价和管理风险。实际上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转变为风控能力的竞争。当前,对大宗商品风险的把控能力已成为像嘉吉这样大型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是玉米上下游产业风险管理需求增强。从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大的饮料企业还是食品企业,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对大宗原料采购风险的控制。这些企业的原料采购从过去单纯的每季度、每个月招标的现货交易模式已逐渐演变为基差、长期合同等模式。作为大集团,要给下游客户创造价值,这不是让客户买到最便宜的玉米、玉米淀粉等原料,而是在未来一定的期限内,给他们价格的保障,给下游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高附加值服务。

    在部分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调研时发现,他们正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平台与期货工具积极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例如:辽宁省开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当前已参与了玉米淀粉期货的交割业务,同时这家企业对参与玉米期货交易也很有兴趣。身处玉米主产区,加上近年来各类政策性库存玉米出库量较大,虽然企业不会直接从期货市场采购原料,但当原料库存较大时,在市场出现价格下行态势时,为了规避价格下行风险,这家企业会对库存原料进行卖出套保操作。

    据了解,为了充分整合企业资源,系统化的利用期货工具,抓住市场机会,部分产业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期货交易团队和事业部,并采取了极为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充分利用企业熟悉玉米产业的优势,以及拥有玉米上中下游广泛资源的特点,主要进行期现货结合的操作。

    “玉米深加工行业越来越像大豆压榨行业那样发展了,企业不能光指望经营玉米加工来挣钱,要把玉米加工领域看成一个可利用的资源来整合,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开展期现货结合的买入、卖出套保操作。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利用好市场不断涌现的新工具,打开企业降本增效的渠道。”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十分注重用期货手段来规避经营风险等问题,当前正在与下游重点客户一起研究利用期货市场点价销售的模式,未来将会充分利用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大的优势,积极与期货、保险等中介机构合作,服务好东北地区玉米产业的发展。

    从当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强,部分企业是集团统一操作,集团下属企业配合交易,一些企业则成立专业团队进行操作。从实际交易效果来看,企业期现货结合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部分操作经验丰富的企业收益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期货概念进入玉米深加工领域以后,很多企业在经营上有了新思维,部分企业已开始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产品的基差贸易等,一个传统的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到处充满了活力。

    柳暗花明又一村——玉米与玉米淀粉市场化时代到来

    “从事玉米加工2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现在市场终于放开了,玉米加工产业的春天来了。”在山东金玉米公司调研时一位“老玉米”说,经过高附加值的起步期、相对供需平衡的快速发展期以后,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当前已基本进入淘汰整合期。由于玉米加工产业上游市场化程度自临储政策退出后不断提高,加上下游产业已完全市场化,加工产业这个中游的市场化程度又在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在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将决定资源的配置,市场起主导作用,这有利于我国玉米淀粉深加工行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不仅是简单的生产成本领先,下一步技术管理及各方面水平在国际市场也具有领先的可能。

    据了解,市场放开以后,国内玉米价格自由波动,原来的人为抬价收购的现象消失了,如停止玉米收储之后,玉米价格很快就下降到了与市场供求关系相适应的水平,直接使得2016年至2017年国内整个玉米深加工效益好转。今年以来,产能快速回升,市场很快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此时市场淘汰整合行为就会出现,大中型加工企业必须使用各种手段与工具来降低经营风险。

    多年来,由于国内各项农产品收储政策等调整频繁,国内农产品市场外部环境多变,导致无论是大中型国营粮油企业,还是个体商贩,以及广大种粮农民均收入有限、生存艰难。如今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玉米市场正在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一方面为大中型国营、民营产业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玉米小商贩们也有了更多的介入市场与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规模化种植、实现种粮要达到优质优价目标等提供了基础,更有利于下游玉米淀粉产业企业合理利用市场资源发展经营,并展开广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玉米上中下游全部的市场化,还十分有利于产业企业把业务延伸到全产业链,对期货工具与市场平台的利用会更充分。

    目前,由大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玉米“保险+期货”等“三农”服务项目正在东北等主产区试点,一大批涉农龙头企业正在利用市场放开的机会,凭借运用期货工具较为成熟的优势,广泛地与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合作推广“期货+订单”等种植模式。这不但可以实现玉米种植的规模化、良种化、高品质化。而且可以解决玉米的及时收购、储存、流通与销售问题。此外,一些涉农龙头企业,近年来牢牢地抓住大连商品交易所在玉米主产区设置期货集团交割仓库与延伸库的良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企业所在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种粮农民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与问题等,利用期货工具与期货市场平台闯出了一条涉农龙头企业带着种粮农民共同致富的道路,正在培养市场化条件下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意识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夜苦干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型农民。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金融资本来了,学之用之是每一位现代农民的必经过程。另外,大连商品交易所和有关机构在玉米产区还建立了产业培育基地,在当地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为广大涉农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普及期货知识,让企业和农户学会利用期货市场工具,规避经营风险。

    整体来看,玉米上、中、下游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令市场机制发挥灵活有效的作用,在“市场决策”优于“市长拍脑袋”的前提下,玉米与玉米期现货市场美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