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财频道 > 理财 > 正文

银行理财子公司加码权益资产意愿提升 与公募基金竞合关系是大势所趋

2021-02-10 14:34  来源:证券日报网 彭妍

    本报记者 彭妍

    2021年,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最后期限,近年来银行转型和和理财子公司的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从规模和数量增速上来看,银行理财的表现确实远逊于基金。面对冲击,银行该如何改变?

    普益标准研究员郭全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整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财子公司缺乏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完善的投研团队,因此,若想在中短期内达到拓宽资产配置领域,丰富投资品种,发行更多的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的目的,就需要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实力,与其开展深度合作,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全权委托的投顾模式、发行FOF产品和设立基金专户等,需要理财子公司有完善的筛选合作方及基金标的的能力。

    合作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整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理财子公司以往的投资经验,其成立以来发行产品主要集中于固收领域。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1月28日,所有的理财子公司所发行的产品中,有4035款为固收类,占比82.41%,混合类产品有752款,占比15.36%,权益类产品仅109款,占比只有2.23%。在近期股票市场表现如此亮眼的情况下,理财子公司发行权益类或者混合类的意愿也格外强烈。

    普益标准研究员郭全毓表示,理财子投研团队的搭建及投研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想抢先布局此类高风险资产配置领域,拓宽投资品种,发行更多的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则必定要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实力,才能充分施展拳脚,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整体来看,中短期内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与公募基金合作,能降低权益类等高风险资产配置的投研成本,还能通过与实力强大的公募基金合作发行爆款产品,增强客户粘性,对于双方来说,合作能产生双赢的结果。而长期来看,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团队的逐步建立和投研体系的逐步完善,两者间的关系或从合作走向相对竞争的关系,不过这很可能只会在头部理财子公司当中发生,且关系的转变与否很大程度依赖于理财子公司的投研实力。

    现有三种主要合作模式

    据悉,现有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首先是全权委托的投顾模式。目前有部分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通过投顾模式合作,理财子公司实际上是进行了委外投资,即全权委托基金公司来进行资金的投资和管理。

    例如建信理财发行的“诚益”系列,就拥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投顾团队,包括中信证券、博时基金、财通基金、华泰证券和汇添富基金等,由以上合作机构具体展开受托资金的实际管理,但是该产品设置了80%的超额收益,很可能需要给予基金公司一定的超额管理费。该种模式下,产品的实际表现则完全取决于理财子公司的投顾实力,因此理财子公司需加强与头部机构的合作。

    其次,理财子公司发行FOF产品。理财子公司通过发行以FOF形式运作的理财产品,通过筛选符合相关类别投资比例的公募基金,最终将底层的资产投资操作转移给基金公司。即理财子公司只需根据股债投资的比例来选配基金,而无需对具体配置的股票或债券展开投研分析。理财子公司对这类产品大多数未设置超额管理费率,与公募基金的费率结构较为类似。

    最后,通过基金专户的方式开展合作。在该模式中,理财子公司通过基金专户的方式与基金公司展开合作,以建信理财为例,自2019年7月3日以来,建信理财已与各基金公司联合推出了40款资管计划,合作机构由最初的建信基金已逐步扩展到华夏资本、华泰柏瑞、中欧基金、大成基金、易方达基金等13家基金管理公司。从基金专户的投资类型来看,多以固收类和混合类为主,未来或逐步扩展到权益类。在该类模式下,产品实际的运作表现仍取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

    进入2021年,公募基金认购火爆,无论从曝光度还是认购规模都“碾压”银行理财的“开门红”活动。银行理财产品在面临转型的压力之下,仅从规模和数量增速上来看,银行理财的表现确实远逊于基金。银行如何与公募基金直面竞争?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组织架构上进行完善;二是加强投研水平,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在考核机制上关注长期表现;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信息披露,做好投资者风险测试评估,做好投资者教育。此外,还要加强品牌建设与用户运营,提升用户体验,做好用户留存相关工作。

(编辑 张伟 乔川川)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