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保险 > 正文

72家人身险公司 一季度合计净利超860亿元

2025-05-10 00:0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冷翠华

    见习记者 杨笑寒

    随着各家保险公司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出炉,人身险公司一季度经营情况也随之揭晓。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5月9日,共有72家人身险公司同时披露了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情况。72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61.43亿元。

    受访专家表示,受行业产品结构定价优化、全渠道“报行合一”深化推进、去年投资收益陆续释放等因素共同影响,人身险公司今年一季度经营业绩表现较好。

    49家人身险公司盈利

    记者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5月9日,已有75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了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3家险企因数据口径不适用等因素,未披露保险业务收入或净利润情况,其余72家险企同时披露了上述两项指标。

    从保险业务收入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72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3544.09亿元、1738.46亿元、1002.16亿元。此外,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险企的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从净利润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49家人身险公司实现盈利,总盈利额为886.33亿元,23家人身险公司亏损,总亏损额为24.9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实现盈利的人身险公司数量和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中,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281.00亿元和205.03亿元,实现断层式领先,位列第三、第四的险企分别实现净利润74亿元、57亿元。

    对于一季度人身险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人身险行业普遍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方式,加上全行业“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在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必须与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保持一致)落地对费用的进一步压降,使得负债端的成本优化效果显现。另一方面,行业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投资浮盈逐步得到释放,以及今年一季度交易类金融资产的估值盈利,对当期利润也形成较大幅度的正面贡献,因此人身险行业的盈利表现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势头。

    今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深化执行“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应当结合产品类型、销售难易和复杂程度、业务发展方向等,审慎、合理、差异化地确定个人代理渠道产品的费用假设。这也意味着,在银保渠道执行“报行合一”之后,这一政策持续推进至保险行业个险渠道,推动压降不合规不合理费用。

    多家险企切换会计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多家险企已标明净利润、总资产、投资收益率等核心经营指标采取了新会计准则和偿二代二期规则。其中,新会计准则指的是财政部2017年和2020年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等一系列新会计准则;偿二代二期规则指的是2021年监管部门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

    去年12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因此,多家险企选择在今年逐步切换新会计准则对核心经营指标进行核算。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新会计准则和偿二代二期等规定对保险公司特别是人身险公司的经营指标有一定影响.例如,在新会计准则下,险企利润对股市波动较为敏感,而净资产受债市影响更多,二者走势在一定条件下会严重分化,这使得一些险企在切换新会计准则后会出现净利润上升、净资产下降或增速放缓等情况。

    周瑾也表示,上市险企因为全部实施了新的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资产均更加偏向于按照市值计价,负债也更及时反映即时利率的变化,因此业绩更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波动加剧的特性。

    展望未来,徐昱琛认为,随着消费者在健康管理、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逐步释放,保险行业提供中长期现金流、投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有所凸显,未来人身险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