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悦
当前,在银行业净息差承压、国有大行业务持续下沉等市场环境下,中小银行的经营状况与未来发展备受关注。作为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和区域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力量,中小银行如何在立足本地特色化经营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转型以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成为业内外颇为关切的议题。
(图片由论坛主办方提供)
7月27日举行的2024第十二届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城商行、农商行、数字银行、金融科技公司、行业协会等各方机构的高管、专家,就目前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应用,面临的机会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展开探讨。
本次论坛由财达证券企业融资总部董事总经理姚辑主持。姚辑表示,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数字技术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也成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中更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以科技创新手段和数字化思维促进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客户服务质效,实现错位竞争、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是中小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重大机遇。”姚辑表示。
根据会上多位银行高管的介绍,目前城商行的数字金融实践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应用场景涉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内部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从业务角度来看,则包括客户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渠道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
围绕数字金融助力中小银行特色化转型发展,姚辑与北京银行副行长王健、天津银行副行长郑可、廊坊银行副行长陈树军、苏商银行副行长储兵等行业高管展开交流。
多数中小银行在发展数字金融的过程中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陈树军认为,一是体现为部分中小银行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金融的重要性,因此缺乏战略层面上的数字金融发展规划。国有大行在一些咨询机构的帮助下,会制定相对科学的数字金融实施方案,但很多小银行往往是边用边做边规划,由此造成系统性和战略性相对缺乏。二是在组织架构和人才保障上,中小银行的能力较为薄弱。诸多中小银行在发展数字金融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传统的组织架构来运行,业务归业务、科技归科技。同时中小银行数字化人才“一才难求”,也是中小银行发展数字金融的阻力。三是数字化策略的执行层面,部分中小银行因缺乏落地应用,造成数字化工程建设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最后,中小银行还面临资源投入的挑战。和国有大行相比,中小银行的科技投入资源较为有限。
在资源投入较为有限、相关人才较为缺乏、组织架构变革相对滞后等情况下,中小银行应该如何“破局”,搭乘数字化“快车”,实现经营提质增效?“关键在于,中小银行要把资源聚焦在个别细分领域上,打造细分领域竞争优势。”陈树军表示。
陈树军进一步举例,“比如日照银行在港口金融这个细分领域上,数字化水平很高,专业性甚至超过国有大行。这就是中小银行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本地特色产业、特色客户群业务上以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实例。”
金融科技人才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变量。除了面临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中小银行还存在如何打通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壁垒问题。论坛上,郑可提及中小银行发展数字金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科技。这是现在中小银行格外需要的一类人才。”郑可表示。
打通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壁垒,苏商银行的人才结构安排可供行业参考。据储兵介绍,该行吸纳的人才主要来自传统银行、互联网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三方。为打通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壁垒,该行采用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合署办公,同时科技人员参与业务部门考核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由此,科技人员也会逐步了解业务层面的情况,进而成为复合型人才。
天津银行也采取类似的打通部门人员业务交流的做法。郑可表示,该行去年从技术部门选择一部分人员,成立数字化转型的专门团队,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防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永恒主题。论坛上多为银行高管提到,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银行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增强经营稳定性。
(编辑 郭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