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银行 > 正文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不足三个月 银行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

2021-10-14 16:50  来源:证券日报网 李文 余俊毅

    本报记者 李文 见习记者 余俊毅

    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当前距离过渡期结束已不足三个月。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转型情况成为市场密切关注的话题。

    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银行机构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专家认为,在监管的规定期内,理财产品转型压力整体可控。而理财子公司作为理财市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未来其将成为银行资管业务的主要载体,带领银行理财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理财产品转型压力整体可控

    随着银行理财市场加快转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速度也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2021年上)》显示,截至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0.39万亿元,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总规模的79.03%,可见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效果显著。

    那么在年底前的两个多月时间内,非净值型理财产品是否能按照监管计划完成压降呢?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总体而言,银行理财正在按既定安排有序进行整改,预计大多数银行可以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对少数存量资产可能因为期限过长等特殊因素难以在过渡期内处置完毕的,可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纳入个案专项处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办法,继续加强和改进对理财业务的监管,如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等要求。

    对于存续的老产品在净值化转型中面临的难点,某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来说,由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全都是净值化产品,且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已经占据了理财市场大部分的规模。而存续的一些不符新规的老产品正在逐步到期。但老产品的压降最终取决于老产品的性质,因为有的老产品往往周期较长,这也是净值化转型中面临的难题。

    记者从银行业内人士处获悉,银行压降老产品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到期;二是回表,但可能会带来银行风险资产的上升;三是选择将资产出售。因此根据银行类型的不同,转型的速度也各有差异。

    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长姚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转型压力整体可控。而挑战更大点在于如何能够将传统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转型为真正的净值型,并且还能让保守型的银行客户理解、接受净值波动的理财产品,这对于管理人、销售人、投资人都是挑战。”

    理财子公司发展空间广阔

    目前获批筹建的理财子公司数量已达25家,值得注意的是,理财子公司作为银行理财转型路上的重要一环,随着其阵营不断壮大,其产品发行数量也日益增加。

    根据中信建投团队基于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发现,从发行数量来看,国庆节前后两周合并样本理财子公司最新产品发行数量为82只,较上月增加32只。具体来看,发行数量增加的有8家,占比为72.7%,其中发行数量最高的为工银理财,发行了23只理财产品。

    易观分析高级金融顾问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可推动理财净值化转型。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是整个行业的大趋势,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不同类型的银行加入到设立理财子公司并发行理财产品的行列中。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迅速,已经有成为理财市场主体的趋势。尤其是理财子公司开启了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其实银行理财和财富管理一直都需要专业的产品设计,因为这些不属于银行的传统业务范畴,但过去都由银行来完成。从大方向上看,等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理财子公司可能将代替商业银行来承担理财产品的设计及销售工作。不过目前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仍需加强,整体来看,未来各家银行的先天优势会使其理财子公司各具特点。同时,理财子公司从母行分离出来以后,产品将会大大的丰富,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对于理财公司而言,虽然面临投资端、风控端和销售端的不同新挑战,但是其发展空间同样广阔。姚杨认为,一方面,理财公司的产品的购买门槛大幅降低,原先起购额动辄5万元、10万元甚至20万元,导致了许多长尾客户无法企及理财产品。而新规之后的理财产品门槛降低,将使得更多投资者可以用较少资金参与到理财产品的投资中去。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多由中大型银行的资管部转型拆分而来,人员、机制等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品牌认知、行内资源、客户认可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在地产限购、信托(非标)压降、收入增加的多重因素作用下,理财产品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编辑 崔漫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