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角度来说,租金回报率(年租金/房价,暂不计算税务、物业费、维护成本等其他杂费)在5%以上的才属于适合投资的楼市。
以此标准,中国在今年之前的楼市简直没有一个达标的。
根据智谷趋势数据服务公司采集、整理的国内100座城市2017租金回报率数据,中国城市租金回报率与国外相比普遍较低。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房价较高,二是租金水平比国外低。
一年前的北上广深,北京的租金回报率最低,以1.37%在百城里排名第96位,其次是深圳(1.38%)、上海(1.48%)和广州(1.69%),这也就是说投资一套房,单纯靠租金回报,北深上广分别需要72.99年、72.46年、67.57年、59.17年才能回本。同时请不要忘了,国内的房产持有年限为70年。
——这就是“相对房价,房租太低了”的意思。
一直以来国内房产投资收益主要依赖房价上涨。在房价上涨幅度巨大的这些年,租金收益大部分时候被忽略。
一年后的今日,随着国内不断出台房产买卖限制性政策、租购同权的推进,国内房产市场已出现新拐点:交易冻结、房价冻结,以及——
房租上涨。
根据中信固收发布的报告,北京广州房7月房租增速均为五年高位。
对于房租上涨原因,上述报告认为,租赁的供给和需求均面临一定压力,供需缺口造成房租客观上涨。
“租赁市场的待培、限价下的转租为售以及违建拆除导致供给端难以放量,另一侧,购置需求的挤压、毕业生刚需和租房消费升级的大势积攒了大量租房需求。”
报告同时指出,“非市场因素如租赁中介资本介入短期局部性炒高房价也使租房价格被动抬高。”
随便翻翻这两天的新闻,满屏都是这样的:
《躲过了高房价,躲不过高房租》
《楼市冰封,房租接棒上涨?》
《未来5-10年,房租将涨到你怀疑人生》
《房租向上,房价横盘,中国楼市迎来大变局》
《年轻人快被压榨干了?比高房价更可怕的是,连房租也交不起了?》
《楼市在用租金暴涨惩罚不买房的人》
多方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房租均在7月出现了上涨,其中北京最为突出。我爱我家集团研究院统计显示,2018年前7个月,北京租房租赁市场交易总量同比增长14.4%。在价格上,7月份,北京的住房租赁月租金均价为4902元/套,环比6月份上涨2.9%。
月均房租近5000元意味着什么?要知道,一线城市去年高校毕业生的起薪平均5000元出头。根据“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的数据,即使清华、北大这样顶尖名校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也就9000出头。按此计算,在北京仅租房一项就要花掉他们薪酬中的很大一部分。
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
更不用说为数更多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全面上涨的高房租就是驱逐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起工资,房租真的太高了。
最近,在水木社区上,一个房东发帖称,自家天通苑的120平米三居要出租,心理预期价位是7500元/月,自如、蛋壳两家住房租赁公司询问后,相互争抢,最终蛋壳给到10800元/月的价格,付11个月。
发帖的房东表示,一家公司的中介当时说,不管另一家出多少,都多加300元。据华夏时报的报道,发帖的房东陈先生表示,自己年轻时候也是租房,觉得年轻人很不容易,所以想把这件事情曝光出来。
该帖子的回复中,不少网友分享了相同的经历。
网名叫做解答的网友,在8月3日回复道:
我家周围,正常7500到7800一个月,中介现在9500×11个月大规模收。
网名叫做Leonardo的网友,在8月2日回复道:
2年前我就发现是这个套路,去年过年邻居的2居出租市场价5k-5.5k,开始自己谈可能都愿意出5k左右,结果中介直接给8k租3年,他心动了租给他。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在中介的朋友圈看到他家房子,客厅做了隔断当3居分租,整租9.5k。
论坛上的帖子经过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长租公寓运营商也被打上“恶意竞争、抬租抢房”、“吸干年轻人的血”的标签。
如果吸血就是最终目的,那么这个局也未免太简单了。
恒大研究员副院长夏磊撰文指出,资本在此轮房租上涨中也有一定作用。
在政策风口驱动下,长租公寓的参与方,有很强的抢占赛道和市场份额冲动。
当前,很多长租公寓运营,都是“二房东模式”。在巨大的房源竞争压力下,激进的拓展房源、抢占市场。
某公寓创始人曾表示,公司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而这些钱将全部用于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甚至不计成本。
如此激进的房源获取方式,必然推升全市场房租价格。
而各家品牌方为了竞争市场份额,大概率会选择“融资-获取项目-再融资-再获取项目”的以规模为导向的加杠杆发展模式。
大规模融资,激进抢占房源,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份额,争取房租的定价权。资本急切想从烧钱模式运转到赚钱模式,房租上涨是必然结果。
而这,就是本次北京房租上涨的资本推动逻辑。
“一旦资本选定了谁,往后只会在其上不断加注,后来者是没有活路的,怎么都融不到钱。”一位创始者曾如此感慨。“烧钱”烧出了行业壁垒,烧出了行业定价权,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公司要么无法入场,要么最终只能旁观。
“港股那点事”特约文章点出关窍,现在的平台方并不是单纯的以收房放租为目的的包租公思路,而是传说中伟大的互联网思维,快速的上规模,做大报表,迅速上市。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短期的报表不重要,现金流有风投的融资,有房租证券化的补血。因此,提价收房可以视同为对房东的用户补贴,迅速的做大房源,形成对租客的规模优势,先提价,出租率不足再以活动补贴租客的形式对冲,电商那套涨价打折的价格操作策略。
对这些长租公寓而言,一旦下一轮融资进不来,就会有爆仓的可能,届时业主租金无法兑现,承租人会被驱赶,几十万人需要找新的居所。
在资本市场上,则是另一轮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