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威马汽车沈晖:智能汽车将颠覆传统驾驶方式及城市运作方式

2021-09-06 16:37  来源:证券日报网 龚梦泽

    本报记者 龚梦泽

    “智慧城市是实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智能汽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还将改变我们的‘驾驶’方式,城市运作方式以及与之关系。”近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成为首位登上国际著名社会影响力机构TED演讲的中国汽车人,并在《汽车改变未来城市生活》主题演讲中描绘了智能电动汽车与智慧城市生活的美好蓝图。

    在沈晖看来,威马依托“科技普惠”的定位,聚焦15-25万元主流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既维持了合理的价格区间,又可以将更多前瞻科技快速应用于主流价位,让智能电动汽车真正成为广大普通消费者都能享受的大众型产品,进而加速中国智能出行产业变革。

    主流电动车市场即将爆发

    长期以来,电动汽车为全球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广大用户对智能交互需求的与日俱增,及建设智慧城市的未来大势,具备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瞻科技的智能电动汽车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智能技术在硬件上需要高可靠性的感知与执行体系来支持,且“软件+算力+数据处理”也需要高昂的研发成本才能保障运转效果。谈及智能电动汽车,沈晖直言:“10万以下只能叫电动汽车,不能叫智能电动汽车。”

    在其看来,尽管打造智能电动汽车存在一定的成本门槛,但围绕高端智能电动汽车而研发的前瞻科技正加快下探到主流市场的步伐。对此,沈晖表示:“在整体汽车市场萎缩近15%的大背景下,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实现了43%的大幅增长,这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息息相关。”

    得益于此,“体量最大的15-25万元主流市场正加速智能化普及。”事实上,沈晖的观点得到了权威机构认可。来自IHSMarkit调研数据显示,未来10年内15-25万元主流新能源产品市场渗透率将从3%增长到40%,而到2030年这一细分市场将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即新能源汽车将迎来主流市场爆发,整体市场结构从“哑铃型”转向“纺锤型“。

    伴随“纺锤型”市场结构到来,威马将坐拥“主场作战”之利。根据威马下一步规划,在产品上威马将采取“SUV+轿车”的双线布局战略。目前,威马在电动SUV市场已经推出了三款主打车型:EX5、EX6以及W6。沈晖透露,今年下半年,威马将推出其轿车战略的首款车型M7,该车预计2022年交付。

    落地普惠前瞻科技

    从去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迎来了历史拐点。这个拐点不仅是发展速度的拐点、发展质量的拐点,也是发展信心的拐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就指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发展阶段转型,由着重解决“三电”问题,向促进电动化、与智能交通协同、与智慧城市结合方向转型。

    事实上,智能化的发展,可以将汽车在城市中的角色,从城市顽疾的制造者转变为“城市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有研究显示,实施智慧交通,近期内可以降低恶性交通事故30%、降低温室气体排放15%,节约平均通勤时间15%-20%。另一方面,智能汽车可提升道路设施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谈及对未来智慧城市生活与智能电动汽车的畅想,沈晖更具体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智慧城市是实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智能汽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还将改变我们的‘驾驶’方式,城市运作方式以及与之关系。”

    此外,围绕智能电动汽车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前景,沈晖进一步提出发展“城市高频场景技术路线”优先于“城际低频技术路线”的主张,并强调智慧城市与智能电动汽车相辅相成,智慧城市的构建,需要大量智能电动汽车与智慧城市产生链接“对话”。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即便现阶段城际出行的技术路线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未来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能解决高频城市用车问题的技术路线,无疑更具前瞻性。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汽车和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尚属于新生事物,没有可靠的经验可以借鉴。基于对智慧城市与智能电动汽车的洞察,威马已于业内率先发力“城市高频场景技术路线”,今年全新上市的威马在已开放的HAVP(自主学习泊车)基础上,也将在年内通过OTA升级上线PAVP(高精地图泊车)。业内普遍认为,通过上述这类城市高频应用场景下的用户痛点,威马将更好的为用户打造实用的无人驾驶技术应用。

(编辑 乔川川)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