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莲
3月22日,金宏气体发布2020年年报,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2.4亿元,同比增长7.1%;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11.4%,营收利润均实现增长。
工业气体国产替代推进
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气体供应商,金宏气体销售额在高景气度下快速增长。2017年至2020年,金宏气体的营收由8.93亿元增长至12.43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1.65%;净利润由0.81亿元增长至2.02亿元,复合增速达到35.6%。具体到医疗及食品业务和环保新能源业务板块,营收分别增长65.46%和56.31%,成为公司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
金宏气体业绩增长的背后,是公司对研发投入的重视。2020年,公司投入已达到4641.40万元,自2017年以来复合增长率达27.12%。基于对于技术水平的高追求,公司自主研发的超纯氨、高氮纯氧化亚等产品通过SK海力士半导体、中芯国际认证,而这标志着公司已逐步进入全球主要半导体Foundary的供应链体系。
尽管近几年国内工业气体企业有所发展,但国内工业气体市场仍一直为外企掌控。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在国内市场,海外四大气体巨头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液化空气和大阳日酸控制了我国电子特气市场88%的份额,国内气体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仅占12%,国内企业占比极低,具有巨大的替代空间。
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工业气体的国产替代成为一个必然的选项。3月12日电工信部等多个部委11日下午召开工业气体“卡脖子”问题协调工作会议,系统梳理我国工业气体现状,协调推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不难预测,随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LED、光纤通信、光伏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气体国产化政策的不断推进,未来金宏气体所处的工业气体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碳中和拉开序幕
金宏气体拟建立氢气全过程技术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与工业气体紧密相关的“碳中和”,今年也是频频上热闻。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金宏气体年报中了解到,其两家子公司徐州金宏、昆山金宏均从事二氧化碳回收、提纯、销售的相关业务,2020年两家子公司实现营收超1亿元。除了二氧化碳领域,金宏气体在氢气领域也早已有所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能源最终的能源碳中和必须在非电领域推动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解决方案,分别是氢能源、碳捕捉和生物质。但是考虑到生物质资源上的限制,以及碳捕捉对于政策要求,氢能在产业发展、技术迭代上优势更强,因此更有可能是最终解决方案。
氢能是100%的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2019年氢能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国家层面的碳中和承诺将倒逼氢能产业加快发展,随着氢气需求的增加,氢气产业链或将从中受益。
金宏气体年报中显示,在氢气方面,公司有三个国内领先的在研发技术,分别在提纯、存储、运输上进行研发投入。凭借在气体生产、提纯、检测、运输方面的技术积淀,公司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逐步建立了贯穿氢气生产、提纯、检测、配送、使用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此外,金宏气体也拿下多个氢能订单,与盐城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现场制气合同;与常熟嘉化氢能源有限公司、张家港嘉化氢能源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如皋加氢站分公司等公司签署加氢站氢气供应合同为苏州常熟、苏州张家港、南通、成都、西昌等地提供服务。
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进行,氢气领域将迎来巨大的政策红利。一方面金宏气体有望将这些技术以更大规模推广应用,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氢能订单有望迎来持续高增长。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