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芳
在获得普华永道战略投资后的水中银(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启动新的战略,那就是走出香港地区,进军内地市场。
9月13日,普华永道中国、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验有限公司(CCIC)与水中银(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主题为“应用生物科技提升消费者信任,助力优秀品质成就卓越品牌”生物科技研讨会。各方专家及知名企业代表就国际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趋势、生物检测技术在国际和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应用生物检测技术提升品质和品牌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事件的屡见不鲜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企业、政府和服务机构都有共同的责任建立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食品行业诚信服务主管合伙人温秀微点评:“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飞速增长和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复杂的供应链以及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食品安全及质量风险成为了行业性的问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大力改善整体食品安全的水平。但总体而言,很多大型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依然不够稳定。在这种大趋势下,有关食品安全的检测和监管也被提到日益重要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普华永道香港与水中银(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期望通过水中银的生物检测技术和其认证体系,以及“小鱼亲测”消费品安全信息平台,与普华永道的专业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应对食品行业诚信方面长期以来的种种挑战。
作为小鱼亲测的母公司,也是亚洲唯一一家拥有鱼胚胎毒性测试(FET)技术的生物科技互联网公司,水中银创新性地“以鱼胚胎”来试毒,应用诺贝尔奖的生物检测技术,加强在日常食用品的安全毒性检测,并开创了日常食用品安全测试的新风潮。
传统的检测技术很难更大范围的识别一些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而水中银独特的鱼胚胎技术可以在产品合规的基础上,运用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安全级别的产品选择指导,从而更好地协助推动日常消费品的安全升级。
在人们对日常消费品的安全问题重视度越来越高的如今,水中银正踏上了小鱼+的加速发展期,“加”的意思是连结大机构、大品牌、大平台,通过绿鱼认证与发挥小鱼赋能的优势,更好地推动日常消费品的安全升级。
水中银(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陈子翔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水中银已经为超过全球100家机构提供“从品质到品牌提升”的战略升级服务,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大型国际护肤化妆、食品、保健品集团、餐饮集团、科研机构、NGO等。相关技术在这些集团与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发展成团体、区域、国家与国际标准。
采访中,陈子翔透露,作为拥有鱼胚胎毒性测试技术的生物科技互联网公司,水中银目前正与BAT、美团等多个平台方接触,拟启动C轮融资计划,希望加速推动鱼胚胎生物检测技术的普及。
公开资料显示,水中银将获得诺贝尔奖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用于鱼胚胎毒性测试技术,由于鱼胚胎对急性、慢性等有害毒素非常敏感,可更加快速和全面地反映出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样品的安全性。根据“小鱼亲测”结果,水中银将样品安全级别由高到低依次定为“绿鱼”、“黄鱼”、“红鱼”三个等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化学检测等找到问题症结,提升产品品质。
陈子翔介绍,2010年水中银公司成立,2016年首次将这一生物技术商业化,并在首轮中经合投资后完成了南丰集团的B轮投资。2017年,水中银获得香港城市大学、英诺资本、六合国际、澳门何氏家族、广东盈瀚集团等跟投,并正式进军内地市场,与中检集团、深圳市消委会、君乐宝集团等达成合作。
事实上,为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水中银已与国内多个流量平台达成合作,通过“绿鱼”认证作为平台采购标准。陈子翔同时透露,结合“小鱼+”战略,水中银正在与BAT、美团等平台方接触,拟启动C轮融资。
“在整合自身技术和国际影响力优势的前提下,水中银和中检集团CCIC(国家队)开展起了深入的战略合作,此番联手CCIC和普华永道开展生物科技研讨会就是其中一步,未来将会在技术推广、战略咨询、标准制定、榜单发布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陈子翔如此表示。
与此同时,和深圳消费者委员会的合作也被提上日程,双方将在日常消费品的安全提升方面开展深度的合作,首期儿童防晒霜的检测榜单将在今年九月正式推出。
深圳品质消费研究员国际部兼测评二部总监封梅表示,“目前国内产品的检测,监督抽查是依据现有的标准检查产品是否合格的问题,符合传统法规和理化指标只是60分,而公司要做的是帮助消费者找出90分以上的商品。水中银的鱼胚胎生物检测技术,能够应用鱼胚胎更直观地反应产品的生物安全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