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陈炜
近日,掌阅文学在北京举办了题为“一生三,三生万”的第二届作家年会。掌阅科技联合创始人、掌阅文学负责人王良向记者表示,“三年前我们成立掌阅文学的时候,行业里的同行会说掌阅没有基因,掌阅文学没有未来。”而现在,掌阅显然已经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我们2017年全平台发放稿费有3亿元,通过数字阅读分成使年收入达到100万元的作者超过40位,截至2017年掌阅文学的文学板块,累计签约作品超过7万本,累计签约作者超过5.5万人。”王良在现场透露。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掌阅科技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权威的数字阅读平台。2015年,掌阅科技成立掌阅文学,进军网络原创文学领域。目前,掌阅文学旗下有掌阅小说网、掌阅漫画、掌阅自出版、红薯中文网、趣阅小说网、神起中文网、iCiyuan轻小说、有乐中文网、喵阅读等品牌。
同时据数据显示,在去年,掌阅年阅读覆盖户已经达到4.03亿,年累计评论达到3.09亿,年累计订单达204亿次,单本作品最高订单数达1.8亿个。
据介绍,去年掌阅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布局,第一,在内容层面,举办了第二届的文学创造大赛,加强内容的海外输出,尝试内容新形态,包括开通了有声频道,引入了实时付费产品;第二,在品牌层面,继续加大掌阅、掌阅文学的品牌宣传,包括签约青年偶像王俊凯等;第三,在产品层面,除掌阅ireader的独立阅读App之外,继续研发阅读器,今年年初发布了独立的漫画品牌;第四,在资本层面,2017年9月份掌阅科技登陆上证主板。
王良表示,公司在发展和布局中,也发现了一些行业内存在的问题,第一,好的内容少。“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优秀内容,但是对于行业的需求,真正的优质内容还是太少。”第二,好的内容往往做不好。“有很多好的内容在开发过程当中,在它的商业化的闭环当中往往遇到很多的问题。”
对此,他分析称,内容永远围绕着商业的模式在不断变换,十几年前,好的内容更多的是为出版服务,出版是内容创作者最大的变现方式和商业模式;而5年前、8年前电子销售是优秀内容最好的商业模式;但在今天,好内容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优秀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全平台开发的需求,才是一个好的内容。
至于“好的内容”为什么做不好,王良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团队的专业性。“很多时候不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一些好的作品的版权拥有方团队,其不专业性导致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内容各个衍生板块的专业制作团队在协同工作上也容易出现问题。
而掌阅文学则希望在2018年,在上述方面发力来解决行业内的问题。
事实上据了解,自2017年开始,掌阅文学的业务已从传统的网络文学扩展到了有声读物、实体出版、动漫,以及IP孵化等多个领域。据掌阅目前披露的新目标来看,公司计划今年出版160本实体书、5万小时有声读物,改编超过150部动漫作品,以及打造至少10个高质量的影视项目。
除此之外,在现场,掌阅文学宣布,分别与北京大学联合打造“北大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掌阅文学原创人才基地”、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打造“中传&掌阅IP研究基地”。这也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平台首次大范围与高校开展合作。
据介绍,“北大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掌阅文学原创人才基地”将由掌阅和北大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协同建设,双方将在网络文学作品点评、网络文学行业研讨、创作实践等环节进行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进程。
“中传&掌阅IP研究基地”则由掌阅文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合作,双方将在IP产业链人才培养、IP相关研究、IP行业峰会和讨论会的举办以及IP孵化模拟实践项目等方面展开合作与探索,同时为网络文学市场输送人才,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在现场表示:“网络文学也是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我们和掌阅进行这样的合作探索,也是在跟网络文学一起成长,希望把我国文化的传统和专业性带入到网络文学中,给网络文学提供更多的生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也提出:“中传和掌阅将开展全方位合作,中传在传媒产业链上具备完整的布局,而网络文学又自带流量,双方的合作将在多领域结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