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红
11月4日,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和材料”)发布公告称,为深入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进一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正在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事宜。
目前,聚和材料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H股上市的具体推进工作进行商讨,相关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待具体方案确定后,仍需提交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审议,并经过监管机构的批准、核准或备案,本次H股上市能否通过上述程序并最终实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经营基本面来看,聚和材料正处于行业技术迭代与自身战略调整的关键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35亿元,同比下降4.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比下降39.58%。进入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呈现边际改善态势,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41亿元,同比增长8.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9亿元,同比下降43.24%。对此,公司方面解释称,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竞争持续加剧,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整体下滑,直接压缩了公司盈利空间。
在业绩面临挑战的同时,聚和材料已率先启动业务结构优化与新赛道布局,为长期增长破局。9月1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与韩投伙伴(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C,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680亿韩元收购SK Enpulse株式会社旗下空白掩模(Blank Mask)相关业务板块,涵盖土地、厂房、存货、设备、技术等核心资产,其中聚和材料直接或间接出资比例不低于95%。
对于此次收购,聚和材料方面表示,一方面通过境外投资补齐国内尚未实现本土化的关键半导体材料短板;另一方面依托该业务的行业稀缺性,拓展半导体领域优质客户资源,与公司现有业务形成技术、渠道协同。
而在新业务未来规划上,聚和材料已明确多维度推进路径,公司将通过各类激励措施绑定韩国现有核心人员,以此稳固技术与运营根基,保障现有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同时将从多维度推进国产化与全球化布局,例如委派高级管理团队入驻,统筹海外业务运营等。
“聚和材料此次跨界收购是其践行‘光伏+半导体’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落子,既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光伏赛道的依赖,提升了抗周期风险能力,也为H股上市注入了新的增长故事与估值逻辑。”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及N型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公司光伏主业仍具备长期增长潜力,而半导体新业务的落地将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有望进一步强化公司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作为光伏银浆领域的国产领先企业,聚和材料在N型电池技术迭代中已展现出扎实的研发优势。根据其半年报,在TOPCon领域,公司已成功实现TOPCon电池LECO烧结银浆、密栅窄线宽背面细栅银浆、P+型Poly接触银浆系列产品量产;在HJT领域,公司已经实现HJT银包铜浆料产品体电阻、接触电阻率显著降低,银含量20%及以下的低成本浆料达成大批量量产;在无银化领域,公司首创推出可用于光伏电池的铜浆产品,已在多个头部客户内部开展测试并实现小规模出货,可灵活匹配市场主流电池技术路线,有望大幅降低光伏电池金属化成本。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光伏行业竞争加剧引发的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尚未完全缓解,叠加半导体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整合、客户验证及市场开拓需要一定周期,聚和材料业绩改善仍需时间;长期来看,境外上市需应对不同市场的监管规则、信息披露要求及投资者偏好差异,跨境业务协同与管理难度也将随之提升,这些都是公司需要直面的挑战。”
“总体而言,聚和材料启动‘A+H’上市计划,既是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防御性举措,更是着眼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在光伏主业筑底回升与半导体新业务培育的双重驱动下,公司有望在高端新材料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新业务的盈利兑现、协同效应释放及公司整体价值重估,仍需长期市场检验。”余丰慧补充说。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