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红
近期,上市公司频频签订大额订单,引发市场关注。这些订单不仅为企业业绩增长提供了直接支撑,更从侧面反映出光电子封测、新能源、航天等多个领域的产业活力。
例如,9月3日,罗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博特科”)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ficonTEC Service GmbH(以下简称“ficonTEC”)与瑞士某头部公司C的子公司签署重大合同,金额约946.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867.02万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7.11%,合同标的为全自动硅光子封装整线设备或服务。
9月2日,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披露,8月份,公司子公司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合计16.89亿元,涵盖智能电网线缆、绿色建筑线缆等品类。
航天领域也频现大额订单。8月30日,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客户签署9.9亿元(不含税)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履行期限1200天。此次合作是公司首次承接国际客户卫星在轨交付业务,创下公司单个项目合同额新高。
新能源领域同样动作频频。8月28日,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签订“二期5万吨/年锂电负极材料前端项目及8.2万吨/年锂电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暂估总价9.10亿元(含税)。
对于上述订单,多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若项目顺利实施,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大额订单的集中出现,本质是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深度耦合的结果。在光电子封测领域,5G基站扩建、AI(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及数据中心规模化布局,直接拉动了硅光子封装设备等高端产品的需求,具备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成为市场首选;在新能源领域,“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锂电产业链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的扩张需求明确,负极材料产能扩建项目的密集落地正是产业链“补链强链”的直接体现;航天领域则得益于商业卫星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对卫星发射及地面配套系统的需求增长,为具备完整技术方案的企业创造了订单机会。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订单还揭示出三大核心趋势。一是技术壁垒构筑竞争护城河,各细分领域的订单资源明显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集聚,而研发投入的强度与持续性,是企业构建技术优势、提升订单获取能力的核心支撑;二是赛道分化态势加剧,新能源、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订单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而传统行业订单则更多集中于智能化改造、绿色转型等升级类需求;三是全球化布局成头部企业战略选择,高端设备、航天等领域的跨国订单不断出现,既表明国内企业的技术与服务能力已达到国际竞争水准,也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大额订单的密集涌现,既是企业产品竞争力、市场开拓能力的直观展现,更释放出我国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蓄积的积极信号。”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宏观经济视角看,这些订单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为相关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业绩增长预期,更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扩张与就业吸纳,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