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乔宇
“未来,机器人的数量一定是十亿台、百亿台量级的。在应用上,部分场景在一年至两年内就会陆续落地试运营,具身智能将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位于杭州的中国移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内,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正在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向公众展示了机器人行业革新的最新进展,行业技术迭代与应用探索再次成为焦点。此外,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近期接连斩获大额订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跨越,产业发展逐渐步入新阶段。
具身智能技术的渗透正催生前所未有的生态变革,不仅将重构工业生产、家庭服务等传统场景的自动化逻辑,还承载着推动通信、能源、医疗等基础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战略愿景。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移动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商。”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总经理于蓉蓉公开表示。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布局机器人产业不仅意味着新一条业绩增长曲线的延伸,还承载着这家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商向全球最大机器人运营商的目标跃迁的宏大战略雄心。
具身智能渐行渐近
从实验场走进“实战场”
“我们计划在年内先推动轮式机器人进入公司合作的试点养老院。”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这位工作人员口中的轮式机器人,指的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带有显示屏和可移动底盘的轮式陪伴机器人。“我有点想念我的孙女了。”工作人员演绎与机器人聊天的场景。轮式机器人随即响应:“我现在给您孙女打个电话吧。让她陪您说说话。”记者看到,轮式机器人不但能够与人进行语言交互,拨打视频电话,播放节目、拍摄视频,还能感受到人的触摸并回应。
轮式机器人主要面向养老场景,中国移动为它开发了面向银龄群体的自主陪伴以及生活照料服务,它还能在与用户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专属的“长期记忆”。
在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养老场景是中国移动重点展示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在轮式机器人展位隔壁,四足机器狗展位上的机器狗突然停止了倒立、跳舞等表演,转身前往药品放置区,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背上药品前往指定地点并语音提示用户按时吃药。按照它的日程表,那正是需要它执行配送药品任务的时间。
机器狗展位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按时送药,还可以通过设置路线的方式让它帮助我们跑腿取快递。除此之外,它还能陪用户外出散步,与老人聊天,教孩子学英语……
在另一个展台,记者看到一位佩戴墨镜的工作人员正在与机器狗共同模拟盲人在行走中的避障场景。通过与机器狗的交互,用户不仅能够跟随机器狗的轨迹避障,还能通过机器狗的“眼睛”和语音交互能力,“看到”周围的环境。
据悉,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展示的部分产品即将上市,走入日常生活场景。“今年9月份家用机器狗就能够正式上市,我们的轮式机器人也将从实验场走进‘实战场’开始应用测试,未来我们还将为机器人拓展更多的功能和场景,并通过量产降低成本,让机器人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除成本因素外,具身智能想要实现商业化仍存技术难点。”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技术管理经理赵永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具身智能背后的大模型算法仍有待提升,机器人很难在保持高稳定性、高成功率的情况下执行任务。
记者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现场了解到,提升VLA大模型的泛化能力(机器学习算法对新鲜样本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V是Vision视觉,L是Language语言,A是Action动作。这个大模型的目标就是让机器人通过视觉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需要操作的对象,通过识别语言判定所需执行的任务,并最终生成动作指令让机器人去执行相关任务。
VLA大模型推理框架
填补关键技术空白
“具身智能VLA大模型是目前具身智能领域最热门的技术方向,也是决定未来机器人能否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关键技术。”在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机器人实体训练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为了让VLA大模型在具体场景中实现高效运行,实现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落地,中国移动首创了能够实现实时协同,自适应轨迹平滑控制的VLA模型推理框架,提升了VLA大模型的全方位泛化操作能力,填补了行业空白。
在机器人实体训练场,记者见到两台型号完全一致且均内置了VLA大模型驱动的控制链路人形机器人正在执行同样任务,但两台机器人的执行速度和动作流畅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一台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期间出现了明显的机械臂抖动情况。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抖动的情况与算法有关,这不仅会影响任务执行的成功率和效率,也会缩短硬件本身的寿命。在VLA模型推理框架内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则能够避免此类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任务执行速度。
据介绍,中国移动是业内首家自研VLA模型推理框架并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未来该推理框架也将面向整个行业开源。
“基于这套框架,中国移动未来也将训练机器人执行加热餐食、使用小家电完成家务等家庭场景中的任务。”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想要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家庭替代人完成家务,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训练时间。
近期,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中标亿元量级采购大单,业内普遍将之视为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信号。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为了完善VLA模型推理框架和大模型,多台机器人产品正在进行密集训练。同时,为提升训练效率,中国移动还打造了AI生成式并行仿真系统“灵霄”,实现业内首个、规模最大的家庭厨房场景仿真训练场,同时支持上百台机器人百余种任务实时并行仿真训练。该公司基于多模态大模型,自研仿真3D模型生成技术,可实现单个3D资产秒级快速生成,达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进一步加快训练速度。
推进具身智能商业化
新增长曲线逐步显现
VLA模型推理框架的技术突破让中国移动距离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商的目标更近一步。
今年1月24日,中国移动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旨在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着力推进具身智能在泛家庭场景应用,聚焦核心技术攻坚,构建全栈式机器人能力图谱,加速推进具身智能商业化。
于蓉蓉表示,中国移动将构建“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求的动态升级,使机器人变成可伴随成长的智能生命体。
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技术管理经理赵永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通信运营商,服务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还覆盖了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硬件智能设备。同时,中国移动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包括基础的网络设施、专利服务设施以及遍布全国的渠道和运维团队等优势,这些优势能够适配机器人运营服务。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谈到硅基生命的发展潜力。在他看来,未来以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为“神经中枢”的硅基生命,即将迎来群体性涌现。硅基个体规模倍增,将激发社会发展新红利。
在过去几年,中国移动数智化转型逐步推进,数据中心、云计算、算网融合等算力服务,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持续取得突破,这些突破为中国移动跨界布局具身智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布局具身智能市场之后,中国移动又一条业绩增长曲线逐步显现,机器人运营商的万亿元量级蓝海正在释放发展潜力。中国移动的宏大愿景,正从“连接人与人”的通信根基,向“连接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广阔未来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