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玉
8月8日,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密新材”,证券代码:836247)股价出现回调。此前两个交易日,该公司股价表现异常活跃:8月7日上涨1.17%,收报31.20元/股;8月6日更是以29.96%的涨幅强势涨停,收于30.84元/股。值得注意的是,8月5日至6日两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累计涨幅偏离值高达44.26%,这一异常波动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
在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的同时,华密新材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然而,这份半年报却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营业收入虽实现增长,但核心盈利指标却出现下滑,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此外,公司还披露了募投项目延期等公告。
业绩增收不增利
华密新材是一家专业从事橡塑材料及其制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是特种橡胶混炼胶和橡塑制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工程机械、石油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
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密新材实现营业总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6.4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8.57%至1676.79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25.83%至1410.94万元。
华密新材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业务拓展带动收入增加。利润下滑主要因为减值坏账计提金额增长;另外项目投入(含募投项目及其他生产线投入)、生产线改造、人员及场地等投入增加,相关消耗对利润形成一定影响。”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细分数据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橡塑制品毛利率同比减少3.74个百分点。上述负责人表示:“毛利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产品结构和下游领域收入构成变化所致。”
“这种毛利率的持续下滑反映出成本传导能力的弱化。”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种橡胶材料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压价的双重挤压,企业若不能通过技术升级或规模效应消化成本压力,盈利空间就会被持续侵蚀。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华密新材经营性现金流从上年同期的1187.19万元下降至-1478.63万元。存货同比增长15.35%至1.36亿元,存货周转天数由去年同期的123.3天变为159.9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去年同期87.20天变为91.18天。
公司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客户回款周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现金流转负的主要原因是当期支付款项同比增长,购买原材料的存货储备量增加。”
有会计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现金流恶化往往先于利润下滑,当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同时出现问题时,可能预示着产品竞争力或渠道管控出现系统性风险。”
募投项目延期
在披露半年报的同时,华密新材还带来公司多个募投项目延期的消息。公告显示,“特种橡胶新材料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调整至2027年6月30日,延期长达一年半;“特种橡塑产业技术研究院(扩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调整至2025年12月31日。
对于特种橡胶新材料项目的延期,华密新材上述负责人表示,主要因土地征地周期远超预期,原规划6个月至1年,实际耗时2年,导致项目建设启动延迟。而另一项目的延期则是因两栋楼宇尚未完成装修,延期半年,预计最早于明年年初投入使用。
一位会计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延期募投项目结转或存在利润调节的可能性,这种操作的核心在于延迟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时间节点,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具体而言,在建工程无须计提折旧,而固定资产则需按月计提折旧。通过延迟转固,企业可以推迟折旧费用的确认,直接降低当期成本,进而提升当期利润。
此外,该专家还强调,在建工程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利息可以计入资产成本,而转固后相关利息则需计入财务费用。因此,延迟转固能够继续将借款利息资本化,有效减少当期财务费用支出。这种操作手法虽然合规,但实质上是通过会计处理的时间差来调节企业利润表现。
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公司充分利用募集资金、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项目延期,无疑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募投项目延期往往暴露企业战略执行力的短板。”有券商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募投项目延期可能会使公司错过一些市场机遇,也可能会增加项目的整体成本。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特种材料企业,研发和产能建设进度的滞后,可能直接影响未来两三年的市场竞争力。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公司后续如何调整项目计划,以及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
胡麒牧表示,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橡塑材料及其制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密新材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重要领域,本应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从此次半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面临着盈利能力下滑、偿债压力加大、现金流恶化等多重挑战。在股价出现异常波动的背景下,这些财务数据的变化无疑需要投资者保持警惕,公司未来能否有效改善经营状况、推动募投项目顺利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