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人形机器人潜力大 超百家A股公司竞逐“钢铁侠”赛道

2025-05-28 23:56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近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在杭州举办,吸睛无数。从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到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再到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逐步走入公众视野,站到全球科技舞台的中央。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探索其在不同场景的使用价值。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5月28日,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公司有109家,市值合计4.69万亿元。

    市场人士认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全面崛起。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通过多模态交互和场景适配能力,全面渗透到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行业长期发展潜力巨大。

    政策红利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2023年,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多地纷纷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或筹备建立相关产业基金。今年2月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面向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医疗健康等人机共生环境进行前瞻部署,研究人机安全和深度互信机制,建立人机交互价值对齐理论,探索自主任务发现和规划机制,打造人机互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多个地方政府成立了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上述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引导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份,在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暨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GAIE)上,深圳市发布两只产业基金:深圳市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和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分别为20亿元和50亿元。

    中银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陶波表示,中国政府的战略前瞻性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政策红利下,我国已形成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创新集聚区,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支持为产业链的快速成熟奠定了制度基础。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纵观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在硬件层面,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零部件制造和集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从软件层面来看,DeepSeek以及智元机器人大模型推出后,中国企业的软件算法能力也站上了世界舞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三大支柱来自强大的算法+海量数据+通用硬件平台,而目前中国企业在这三点上均有持续突破,中国未来一定会出现全球较为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上市公司布局积极

    目前,宇树科技、众擎科技等一批人形机器人公司崭露头角,部分实现量产。腾讯、华为等大厂亦纷纷布局,聚焦技术研发、多场景应用与产业体系创新等,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向工业、商业、家庭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面对这一趋势,上市公司亦不甘落后。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或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了各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是行业首创可变轮足构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计划在2025年实现部分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和示范应用,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在2024年11月份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大脑控制器,产品得到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认可,已获得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订单,累计订单金额1000多万元,在行业里已经获得显著的先发优势;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称,公司的控制算法、伺服驱动及电机等共性技术,可适配于人形机器人“小脑”系统的运动控制、平衡协调及精细动作执行场景。

    据记者梳理,前述109家人形机器人概念A股上市公司中,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最多,有46家,其次是汽车、电力设备行业企业,分别有16家和14家。

    “目前,上市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核心零部件研发,包括减速器、执行器、电机、传感器等。许多上市公司在这些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产业化。”萨摩耶云科技集团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研究员郑扬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部分上市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技术集成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如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物流等。人形机器人需要强大的视觉和感知能力来实现自主导航、物体识别和交互。一些上市公司推出了3D视觉感知方案,其产品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等下游领域。为了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一些公司在电池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行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板块走势强劲。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5月28日,年内人形机器人指数累计涨幅达23.03%。

    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还处于技术验证与商业化探索阶段。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将人形机器人划分为Lv1至Lv5等级,并认为从目前到2028年,全能型人形机器人将整体处于Lv1等级。

    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郑扬洋表示,首先,人形机器人需要高度复杂的运动控制、感知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目前这些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突破;其次,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高性能的零部件和传感器,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再次,在人机交互中,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机器人的碰撞检测和柔性控制技术还不够完善;最后,人形机器人需要更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和更长的续航时间,但目前的电池技术仍难以满足其长期运行的需求。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目前来看,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家的产品已经实现了稳定行走,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性。后续大模型的迭代以及具体的场景应用落地将会是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核心。期待在未来两年技术迭代后,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在真正具有经济性的场景开始落地。

    人形机器人长期发展潜力巨大。《报告》预计,2040年到204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4等级,实现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规模应用,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000亿元至1万亿元。2045年后,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5等级,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华创证券研究所中游制造组长、电新首席分析师黄麟认为,从短期看,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如汽车装配、3C电子)和服务业(物流、医疗)率先落地;长期则向家庭场景渗透,形成“工业—服务—家庭”三级跃迁。人形机器人不仅是科技革命的产物,更是解决社会痛点、重构生产关系的战略工具。中国企业凭借“硬科技突破+软生态协同”,正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中国模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将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