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张安
8月22日,海昌海洋公园(02255.HK)发布公告,预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净亏损不超过5.5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公告指出,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昌海洋公园遵循各地相关部门的防控指引和要求,如阶段性闭园、限流等。
对此,记者尝试联系海昌海洋公园进行采访,但公司方面表示,目前正处于业绩静默期,不便接受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似乎并未受公司上半年业绩预亏影响,公司股价连续两日出现小幅上涨,截至8月23日收盘,公司股价为8.06港元,微涨0.62%。
变卖资产
探索新盈利模式
海昌海洋公园是一家主题公园及配套商用物业开发及运营商,公司官网数据显示,海昌海洋公园分布在上海、三亚、青岛、成都、天津、烟台、武汉、重庆、郑州等多个城市。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期及2021年中期,海昌海洋公园分别录得净亏损为8.76亿元及2.78亿元。
对此,劲旅网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魏长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海昌海洋公园而言,其最重要、体量最大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受到疫情影响不能正常营业,另外国内多地疫情影响,主题公园难以正常开园,形成一定亏损确实是符合常理的,所以面对企业业绩预亏的情况,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没有太过强烈。
事实上,面对疫情的影响,海昌海洋公园也在积极转变经营策略。2021年10月,公司公告称,将旗下武汉、成都、天津、青岛的主题乐园项目100%股权及郑州主题乐园66%股权转让给MBKPartners,交易对价为65.3亿元。
对此,闻旅CEO周海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主题乐园其实都没有摆脱对门票收入的路径依赖,在疫情影响下,业绩受到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而从海昌海洋公园出售部分主题乐园,开始走轻资产路径可以看出,其已经在慢慢调整经营思路。另外最近公司又在引进奥特曼IP,从企业一系列的操作上都能看出来公司是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行业回报周期长
业绩表现尚需等待
魏长仁认为,海昌海洋公园转型轻资产模式,未来可以向国内其他海洋馆输出管理、运营、甚至是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经验。虽然卖掉了项目的所有权,但是经营权还是在海昌海洋公园的手里。而且目前行业内还是比较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海昌推出的轻资产项目,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营收通道。
另外,公司近年来引入一些例如奥特曼一类的IP,赋能公司自己的项目。但其赋能的过程并不会很快。企业需要结合场景进行二次开发,且向市场推广也有时间周期。
魏长仁表示,文旅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7到10年左右,甚至更长。所以企业的发展情况还是要看长期的表现。
周海涛也表示,为了IP引入运营推广,公司需要负担一些营销、乐园搭建的费用。这一切都需要前期投入和时间成本,短期内,这两项动作是很难看见经营效果的。本质上说,旅游企业的这些变革都是在自救,但是旅游行业的特点是回报周期长,加之疫情的影响,短期内很难看到确定性的结果,而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对于旅游标的的判断也不会从短期的业绩表现去评判,从海昌海洋公园业绩预亏,但是股价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就能看出资本市场的态度。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