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临港集团下属公司上海临港(600848)第三轮重大资产重组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公开资料显示,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将获得临港集团核心资产注入,总资产规模将近乎翻倍。对于上海临港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证券日报》日前对上海临港相关高管进行了采访。
Q1:上海临港(600848)在2019年3月有条件通过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将对未来上市公司的运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本次重组将对未来上市公司的运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临港集团向上市公司中注入的资产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相关资产,属于集团核心资产,资产规模很可观。
标的资产注入之后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影响非常巨大。以截至2018年10月的数据看,在资产规模方面,上市公司交易完成后的总资产规模将从155.79亿元上升到307.53亿元,增幅为97.4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规模将从67.01亿元上升到99.31亿元,增幅为48.20%。
盈利能力方面,上市公司交易完成后,2018年1-10月的营业收入将从13.35亿元上升到40.45亿元,增幅为202.9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从3.26亿元上升到10.55亿元,增幅为223.34%。
Q2:能否介绍上海临港(600848)此次重组标的资产的主要构成是什么,资产质量怎么样?
A:这一次上海临港重组的标的资产估值总规模有199.98亿元。其中最主要的标的资产是漕河泾开发区相关资产。这一次注入的资产无论是土地成本,还是已经折旧摊销的建造成本都比较低。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漕河泾开发区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具备优异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具有稀缺性,盈利能力突出,未来发展前景乐观。目前漕河泾园区物业出租率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且租金收入稳定,这体现了其物业的合理价值。
Q3:这一次注入的资产是传统的地产项目资产吗,上海临港的运营模式和传统的房地产企业一样吗?
上海临港以及本次重组主要标的漕河泾开发区资产与传统的住宅、商业房地产开发模式存在一定差别。上海临港及漕河泾开发区均以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为主营业务,以租售为主要收入来源,尤其是漕河泾开发区的物业,基本以长期持有并获取租金收益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园区配套服务及产业投资收益,因此与传统房地产企业不具有可比性。
Q4:上海临港(600848)本次资本运作动作确实不小,股东方面这样的大动作是出自何种考虑?
上海临港是临港集团2015年借壳自仪股份而来,临港集团始终在切实履行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2016年临港集团启动了浦江重大资产重组,将浦江园区相关资产注入了上市公司。2018年,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即启动了本次漕河泾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将集团核心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临港集团始终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实际行动服从、服务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2018年股市低迷的环境下启动本轮资产重组,充分体现了对上市公司运营、漕河泾园区发展、经营团队能力以及中国股市的信心,同时也彰显了企业价值,切实维护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