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文章正文

蓝帆医疗新一届董事会完成改选 “中国强生”正式启航

2018-09-16 18:05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朱宝琛

    医疗器械行业上市公司蓝帆医疗日前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司董事会已完成改选,新一届的董事会成员正式亮相,同时聘任李炳容担任公司总裁,孙传志等人担任副总裁。

    另外,据此前蓝帆医疗发布的公告,公司募集资金18.37亿元用于收购柏盛国际已全部落地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或意味着蓝帆医疗从低值医疗耗材为主向健康防护+医疗健康的双轮驱动模式成功转型。随着公司专业管理团队陆续进入,蓝帆医疗至此踏上新征程。

    积极践行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今年1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作为山东本土的上市公司,蓝帆医疗一直积极践行着“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引领消费升级。

    资料显示,蓝帆医疗于2003年成立,前身为山东蓝帆塑胶有限公司,主营健康防护手套的生产与销售。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美元,跻身全球市场占有率前十。2010年,公司顺利上市,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上市公司。2012年,成为全球行业龙头,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国门,在美国设立BLUESAIL(USA),收购OmniInternational(美国防护手套经销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2016年,公司开始投资建设60亿只/年的丁腈手套生产制造项目,一期年产20亿只丁腈手套项目已于2017年6月投入试运行。

    生产自动化之路持续探索,2016年上半年,公司出资500万元收购淄博诚迅部分股权并对其进行了增资,持有其60%股权,此后公司生产工艺的脱模、点数和包装三个环节实现部分或完全自动化。

    产业与资本之路砥砺前行,2017年3月,公司控股股东将其持所持公司7.08%的股权转让给珠海巨擎,进一步绑定产业并购基金合作方利益,彰显战略转型决心。2017年,公司发布交易预案,拟通过非公开发行收购柏盛国际93.37%股权,积极谋求向以高值医疗耗材为重点的医疗器械领域进行自然延伸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之路终结硕果,2018年9月4日,蓝帆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以18.58元/股的价格,成功发行9887.1万股,总共募集资金18.37亿元,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为收购柏盛国际需向淡马锡等境外股东支付的现金对价。此举标志着蓝帆医疗收购柏盛国际交易的最后一步——配套融资正式落地实施完成。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机遇 收购柏盛国际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五年前的9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走进世界视野,逐步引发全球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新姿态,同时也吹响了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新号角。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对外贸易额大幅增加,新技术、新产业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柏盛国际2017年支架销量60万支左右,是仅次于雅培、波科、美敦力的全球第四的心脏支架生产企业。柏盛在国内的全资子公司山东吉威2017年支架销量23-24万支,是国内心脏支架三巨头之一。

    2018年,蓝帆医疗完成收购柏盛国际集团,由此获得心脏介入医疗器械技术、成熟的全球销售网络,并以柏盛国际集团在山东威海的生产基地、蓝帆医疗在山东淄博的医疗产业园为着力点,将国外前沿技术带回国内,通过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实现引进、吸收、创新,并依托对山东省内的生产基地实施科技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全面提升,实施从医疗及防护手套传统产业,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门槛高、能耗低的心脏支架等三类心脏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产业升级换代。

    根据公司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蓝帆医疗实现营业收入为9.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亿元,本次虽仅合并柏盛国际集团的6月份营业数据,但营业收入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0%和42.9%。同时,柏盛国际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8亿元,占2018年全年业绩对赌承诺3.8亿元的49.43%。

    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为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或开辟蓝帆新格局

    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层团队。蓝帆医疗通过并购柏盛国际,在医疗器械专业领域获得了李炳容、杨帆、王丹、Kenneth等行业深耕多年的领军人物加盟。

    根据公司9月13日公告,柏盛国际CEO李炳容出任蓝帆医疗总裁(CEO)、孙传志出任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CFO)、杨帆出任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CSO)、钟舒乔出任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资本官(CCO)、王丹出任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研发官(CRDO)、顾磊敏出任公司副总裁兼吉威医疗总经理、ThomasKennethGraham出任公司副总裁负责柏盛国际欧美市场业务,蓝帆医疗公告显示原总经理孙传志辞去总经理职务,继续担任首席财务官一职。本报记者了解到完成本轮并购后,上市公司将按照事业部机制管理现有业务线,孙传志除了负责上市公司财务,还将兼任公司医疗防护业务线负责人。

    公开资料显示,柏盛国际拥有一支医疗器械管理“梦之队”,李炳容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传奇人物。曾荣获“1978—2008影响中国跨国企业领袖”先锋领袖奖和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奖”。曾任强生(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大中华区总裁和北亚区国际副总裁,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和国际副总裁,广州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北京派尔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李炳容在2006年离开强生之时,强生中国的销售额已高达27亿元,俨然成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翘楚。之后加入美敦力,任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和国际副总裁,在任期间美敦力的中国医疗器械业务保持了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并促成了美敦力对本土骨科领先企业康辉医疗的收购,帮助当时的美敦力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新晋“龙头”。按照医疗器械业务的营收规模计,美敦力和强生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医疗器械公司;李炳容先后在这两家世界巨头出任要职,且具备心内、外周、消化、呼吸、骨科、糖尿、疼痛管理等多个业务单元的管理经验,金光灿灿的职业履历使其可称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教父”。

    新增选的其他副总裁都是医疗器械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兵”。杨帆拥有20余年金融、投资、并购、及香港和美国成功上市经验,先后担任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财务负责人;王丹2001年加入柏盛国际,在三类医疗器械方面拥有17年的研发与管理经验,特别是在支架机械设计和验证、药物洗脱支架产品和工艺开发、PTCA设计与开发具有深厚造诣;顾磊敏拥有30余年医疗行业经验,先后担任强生、飞利浦、诺贝尔生物等外企中国区市场销售总监等职位;ThomasKennethGraham拥有超过30年医疗器械行业经验,先后担任欧洲强生、EliLilly等多家公司欧洲市场销售副总裁。

    业内人士表示,并购完成后柏盛国际核心管理层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团队,一方面说明上市公司的大格局与宽阔胸襟,另外以李炳容为核心的公司高管利用专业的背景与能力,将继续协助上市公司在高值医疗耗材领域打造中国版“强生”。

   强强联合开拓新市场 启动布局基层PCI市场

    同时,公司于9月11日发布公告子公司吉威医疗与门子医疗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就血管造影机合作生产、为县级医院导管室提供联合解决方案开展业务合作,携手拓展中国心血管蓝海市场。

    中国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众多,潜在需求巨大。但要想让县级基层医院能够就地为潜在患者提供治疗,一是需要帮助县级医院采购硬件设备和介入耗材,建设导管室;二是需要帮助县级医院培养熟练操作介入手术的医生,持续提升进行复杂病变手术的能力。

    本次合作是基于公司与西门子医疗业务的互补性和对基层医疗市场发展战略认知的高度一致性,为促进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实施,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拟开展战略合作。如合作能够顺利达成,将进一步提升吉威医疗在中国心血管介入领域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吉威医疗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吉威医疗和公司的业绩均有正向的影响。

    合作意在通过吉威医疗与合作伙伴一道,布局至少400家基层医院,打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提供与西门子医疗合作开发的国产血管造影机、吉威医疗自主原研的心脏支架产品及相关介入配件,以及积极联合国内4家大型知名医生集团帮助基层医院培训专业队伍,同时借助西门子租赁的雄厚资金实力帮助所需医院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此举也是积极响应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的“县医院心血管专科需具备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血管造影机(DSA)也被列入县级医院的推荐配置。”的号召。

    西门子医疗为大型医疗设备领域的世界三强“GPS”之一(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其在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领域的技术底蕴雄厚,医院用户口碑甚好。此次吉威医疗与其合作开发国产设备,预计将向中国市场投放更符合基层医院实际需求、性价比更好的产品;同时,西门子租赁配套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也将助力部分资金紧张的县级医院尽早建设导管室,满足当地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未来,还将在相关领域启动更多合作。

版权所有 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 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 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 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