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向记者发来微信:今天回广州了。
这是他自2月10日达到武汉之后进驻湖北省汉口医院之后,离开广州的第40个日子。“我们从2月12日开始发药,一直到我们的任务完成。总共看了205个病人。”
谈起这次出征武汉,颜芳最大的感受是:“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到的作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比想象的更好。”
“在雷神山和新华医院病区,很多病人采取了纯中医的疗法,完全没有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激素,也很快就出院了。治疗新冠肺炎,我们中医是有把握的。如果中医药能更早加入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御和治疗中,我们的损失应该会少很多。”颜芳表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改变大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未来,在应对此类大规模急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中医药将和西医一道走上前线,这个概率是很大的。”颜芳谈到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信心满满,“在治疗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普通肺炎治疗中有无作用?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作用如何?这一事件将激发老百姓对中医的兴趣,从而大大改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
乐观的同时,颜芳更多的是反思:未来,中医药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中医和经方,如何做到传承和发展?如何消解大众的顾虑和质疑?这都是难以在短时间解决的难题。
初入病区:中医也来查房了?
颜芳是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是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山西省名老中医李可。公开资料介绍,其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名老中医经验治疗各种急慢性心、肺、脑及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常见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
2001年,他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在重症监护室(ICU)工作了9年。在此期间他经历了SARS,领教了病毒的威力。“我们科室共17名医护人员都感染了。”颜芳回忆道,他住院17天,最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康复,这段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2010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授命他组建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简称中医经典科)。这是一个特色型中医科室,研究方向很特别,即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名老中医经验救治各种急危重症。该科室成员大多是学术带头人、名中医和高学历医护人员,拥有极强的中医功底和救治危急重症经验,诊疗水平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时,他一早就主动报名。“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名方到底在这次新冠肺炎中还管不管用,这是我们需要去确认的,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在我来之前,我请教了我们的学术指导老师齐玉茹,他当时就告诉我,这个病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特殊,我们仍然可以用六经辨证体系去应对,而且仍然会管用。”颜芳表示。
到达武汉汉口医院之后,颜芳和医院其他两位战友潘宗奇、郑丹文,三个人接手了医院7个隔离病区的中药处方任务。“这边早期中药汤剂配送存在很大困难,我们因地制宜,针对现有的条件,决定使用中药颗粒剂进行治疗。”
第一次进入病房时,颜芳他们在防护服上写上大大的“中医”两个字。“患者看到我们都很惊讶,中医也来查房了!有的患者问,中医也能治疗这种厉害的传染病吗?”颜芳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印象深刻,有的病人直接就说,不吃中药。
“这是理念的问题。”说到此,颜芳有些无奈,“我们用心去治好每一个愿意吃中药的患者,然后希望他们去影响更多人。”颜芳介绍,那些服用了中药患者的改变是很明显的,比如说胃肠道的症状,胸闷、气短的改善,情绪的变化,睡眠的变化,对医生来讲,则可以直观看到舌苔的变化、脉象的变化。
信任:不是一时之功
“我们每天坚持查房,没有安排休息,每天进病房的时间都有两、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比如说病人吃了药,我们预判邪气外排病人大便要增加,但病人和西医就不太理解,很容易紧张。”颜芳主动向患者和西医解释,邪气一定要有外排的途径,大便适当的增加在预判范围内,一般一天不超过三次,病人没有越拉越累,就不用过于担心。
“最典型的一位病人是顽固性咳嗽,换了两次方都没很好的缓解。第三次我调整了方向,用了葛根汤,希望邪毒从表而解。”颜芳说道,“当时病人吃中药之后上半身出现了大量的皮疹,这把患者和医生都吓坏了,质疑随之而来:是不是中药导致了过敏?”
“从中医角度看来,根据辨证处方,没有过敏这个概念。”颜芳解释,“我们预判病人会出现排毒反应,只是没有想到会从皮肤出来。病人当时有个特点是虽然出皮疹,但完全不瘙痒。我给病人号脉,他原来的浮弦紧脉下去了,所以我判断是好的反应。但无论是西医还是病人的家属都不接受,即刻停掉了中药。我只能继续观察。”
“这个病人以前是24小时不停咳嗽,自从出现皮疹,咳嗽逐渐明显好转了,开始能睡觉了。很可惜病人和家属后来仍然不愿意再喝中药。”颜芳回忆道。
“更多的病人是愿意喝中药的。”颜芳印象最深刻的病例是一位汉口医院急诊内科的一位退休老主任。
“当我们看到她时,她很疲倦,在床上脸朝着墙壁,床边竖立的2个大炮筒(氧气瓶)和床头的监护仪(双通道7L/min吸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才87%)。她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身体很不舒服,估计不会吃中药。”让颜芳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病人听说是中医,眼睛一亮,马上说愿意。
“2月13日,也就是这位病人入院后第四天,我们对她进行了第一次查房。当时她面色恍白,四肢很凉,人很疲倦,声音低微,脉也沉细弱,一派的虚象。”颜芳给记者介绍。
针对她的病情,颜芳认为,《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情危重,邪胜正衰之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但扶其正,听邪自去”。所以选用了四逆汤为主方温养一身元气。阳气得温,则生机必现,正气渐充,则邪气自出。
颜芳解释,新冠肺炎发病及演变规律虽有它自身的特点,但还是没有离开中医阴阳、五行、虚实、表里等基本规律,临床治疗,仍然需要“首辨阴阳”,分清楚在表在里和属虚属实,而不应该仅着眼于“病毒”这个原因这一方面。尤其在危重症、中后期的病人,尤其要顾护病人的正气,毕竟和病毒作斗争要消耗阳气,留得一分正气,就有一分生机。
“在服药后的第二天,这位患者的精神就有所好转。她告诉我,全身变暖了,气促及胸闷都有所减轻,血氧饱和度由昨天的87%升到了90%。”颜芳介绍,3月初,这位患者情况继续好转,已经可以下地走路锻炼了,血氧饱和度也升到100%。
“在这之后,患者还加入了我们的微信群,并给我们发来了感谢信。”颜芳称,类似的这些案例都给了团队很大信心,证明他们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
反思:对中医药的认识还有待提升
在颜芳看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迹象,即总是想比较中西医到底谁更强。
“中医、西医不用去争谁更强。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有各自的优势。相反,我们认为中医、西医应该相互理解,发挥自己的长项,中西结合,这才是对老百姓最佳的诊疗方案。”
“我们刚进病房查房时,发现很多病人都已经没有发烧症状。但病情并没有恢复。”颜芳介绍,“退烧不代表一定好转。按照西医的治疗方案,很多时候会用到‘抗病毒+激素+抗生素’。而激素用了退烧很快,但因为只是抑制了炎性反应,没有把邪毒有效的排出来,所以病情不一定就真的好转了,甚至有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反弹。”
“其实中西医都是各有其短板的。若干年之后,如果我们又遇到了这种严重的传染病,它可能不叫新冠肺炎,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应该怎么去治疗?我觉得中医和西医都应该去反思。”颜芳表示。
一个巧合是,今年是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十周年。“当年其实就是探索一个中医传承的和创新的问题,吕玉波院长最早的目标是通过这一特殊科室的建设来探讨中医,特别是经典中医,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些经典思维、经典理论和经典的方法到底能不能解决现在的各种急危重症?”
“这次我很早就毛遂自荐加入到广东省的中医援助医疗队,就是因为我们科室已经通过上万例病人的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证实了我们走过来的这条路是可行的。”颜芳表示。
尽管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重视,但是否就意味着中医药的春天就此到来还为时尚早。中医药如何传承和发展依旧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谈及此,颜芳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经典。“传承创新,首先要解决传承的问题。”
此外,创新要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就是“守正创新”。
“现在很多中医人也在反思,用细化、量化、标准化的思路去研究、甚至规范中医药的发展是否合理?有些所谓的规范看起来很安全、很好推广,但中医最核心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这个丢了,最终丢失的可能就是疗效、就是老百姓数千年来的信任,中医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