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韩昱
7月26日,海南省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01.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至此,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半年报”揭晓。
各地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如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下半年各地“拼经济”又有哪些发力点?《证券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20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从增速看,西藏、甘肃、湖北等20个省份上半年GDP同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5.3%),西藏以7.2%的同比增速位列第一。贵州、天津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与全国水平持平。上海、黑龙江、重庆等9个省份低于全国水平。
“已公布数据的多数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越其年初制定的全年增速目标,印证了全国经济上半年的良好表现。”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年目标的省份,主要受益于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及促消费政策,例如江苏、山东、江西。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交出的经济“半年报”较为亮眼。除山西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为3.8%外,湖北(6.2%)、河南(5.7%)、湖南(5.6%)、江西(5.6%)、安徽(5.6%)增速均跑赢“全国线”,且均高于各自年初设定的全年经济目标。山西上半年GDP同比增速虽低于“全国线”,但较2024年上半年(1.9%)同比增速亦有较大提高。
从总量看,广东上半年GDP以68725.4亿元位列第一,江苏紧随其后,二者均超过6万亿元。共有6个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上半年GDP超过3万亿元。
“上半年各省份经济整体表现符合预期,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不变。”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来看,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总量高、增速较低,广东省上半年GDP达68725.40亿元,位居第一,而增速为4.2%,低于全国水平。四川等西部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GDP总量与人均上与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收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记者,2025年上半年地方GDP数据也体现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加速的新特点,湖北、安徽等地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增长强劲,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内需与外贸“双轮驱动”特征显著,河南、江西等省份通过消费券、外贸拓市场等政策,实现经济回暖。
下半年各地仍将持续提振内需
从地区来看,明明认为,当前,东西部差距缩小。中西部地区(如湖北、四川)增速普遍高于东部,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显示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经济提速态势。后续应强化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支持中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政策支持与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董忠云表示,后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创新区域协作机制、破除壁垒,加快产业有序转移与升级,强化全国统一市场建设。
展望下半年,各地“拼经济”有哪些发力点?陈雳表示,预计下半年各地将以投资与消费两大抓手,持续提振内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对我国经济稳健增长的支持力度。投资方面,财政发债和支出将靠前发力,强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建设,同时增强城市更新支持力度,扩大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消费方面,将继续强化“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释放设备更新需求与民众消费需求。
董忠云表示,各地一方面应继续扩内需、促消费;另一方面要坚持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并进,充分激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提振作用。
明明认为,首先,要持续激发内需潜力,通过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等手段,让消费这个“主引擎”转得更快更稳。同时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极。其次,要着力稳定外贸基本盘,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最后,要注重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在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民生工程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