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十人谈”:产业升级和提振消费两不误

2023-03-09 01:0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苏向杲 冷翠华

    金融业如何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既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是企业、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关注的焦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

    对于2023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业如何更好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10位代表、委员以及业界专家。他们建议,今年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在以下重点方面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信贷支持,激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活力;二是发挥金融引导作用,支持扩大内需;三是支持创新领域和战略性领域的发展;四是助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建设。

    让政策“易得、易解、易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去年以来,在银保监会引导下,银行保险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激发微观经营主体活力。数据显示,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3.6%,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2021年下降0.4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多次表态称,货币政策要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银行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就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举措,代表委员及业界专家踊跃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首先,要关注相关政策的整合问题,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制度整合,让政策“易得、易解、易用”。其次,关注金融服务与中小微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比如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再次,重点关注如何加强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产业链问题。最后,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涉及推动中小微企业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进一步让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多数据、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支持等。

    “在实践中,金融业应依托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如供应链金融、产业金融场景等),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继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合理适度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对记者表示,当前,金融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普惠金融受到约束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强化普惠金融法制建设,汇聚各方力量,激发金融机构供给侧服务动力,保障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权利。

    从部分机构的具体举措来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保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曙光对记者表示,“中国信保将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针对性服务支持力度,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强化保单融资支持,努力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到,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曾刚表示,“扩大内需既是短期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长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金融机构需要围绕重点客户需求,在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

    就银行机构助力促消费,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行长吴益强结合天津地区产业优势举例称,2023年,可以在消费券精准发放、教育、服务业预交费用监管、免税商品销售、外国人支付体验以及游轮母港应用等方面发挥数字人民币的科技优势,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消费升级扩容。

    国有大行出台的相关举措对整个银行业助力促消费也有借鉴意义。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近期表示,工行制定实施优惠利率、消费补贴等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着力以让利惠民的实际行动,促进商业加快复苏、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努力在稳增长中发挥大行的引领和支柱作用。

    从保险业看,优化供给端,不失为促消费的一种有效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对记者表示,建议加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范围,适当提高缴费额度上限,考虑分档分级税优政策设计,对中低收入人群实行全程免税优惠。

    弘康人寿总经理周宇航也对记者表示:“保险业应结合自身优点,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产品在应对养老风险、保险资金在支持养老产业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在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大健康生态体系上,要不断加强保险业与医养产业的融合发展。”

    立足产业链研究探索金融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曾刚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产业链的研究,立足自身能力和禀赋,积极探索支持产业链升级的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

    “保险资管机构可在发挥保险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传统产品创设优势的同时,探索发力资产支持计划、组合类产品等工具,充分运用多种产品工具,多层次、多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引导规模大、时间长、成本低的保险资金积极参与‘两新一重’、绿色发展、专精特新等领域建设。”光大永明资产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保险资金在服务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具有竞争力和稳定经营水平的行业与优质企业的同时,也获得了符合预期的投资回报。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记者表示,险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使其可在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创新投资领域发力,弥补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渠道不足的问题。加大投资实体经济和高新产业,既可以助力技术升级和稳定资本市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长期资产配置穿越周期获得更好的回报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对记者表示,考虑到寿险的久期特征,险资在基建等长周期重点领域的投资,不仅有利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也有望实现良好的投资收益。不过,险资服务实体经济也要考虑资金的流通速度和周转次数,持续防范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业在推动乡村振兴领域大有可为。

    白涛表示,保险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还面临困难和不足,特别是保险在防返贫中的作用有待强化,涉农保险覆盖面不足,乡村产业发展保障水平不高。

    对此,白涛建议:一是完善保险参与防返贫工作长效机制。建议各级政府明确将保险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政策工具,把保险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在政策指导、资金安排、工作协调、数据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进一步优化农险支持政策。建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补贴机制,推进扩大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覆盖面积。不断完善对高标准农田、种业发展等保险支持机制,明确资金来源和各方责任,提高经营主体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引导金融保险资源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推进政府与保险、银行等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探索更多可持续、可复制的“银政保”“订单农业+保险”“保险+期货”等农村金融创新试点。

    曾刚进一步表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应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重要目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以及科技赋能、扩大开放、增加消费、促进就业等策略,形成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