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是经济“血脉”,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更记载着中国工业发展坚实的脚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推动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装机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和推动世界能源转型的领导者。
能源丰盈“血脉”强
1947年4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由于缺乏电力供应,指挥中心晚上需要点蜡烛照明,发电报依靠手摇发电机。1948年7月,一条电力线路从沕沕水发电站架设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大院,太行山坳中的西柏坡第一次被电灯照亮。在灯光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大亚湾核电站
70年来,中国能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目前已形成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装机总量、电网规模、水电装机、风电装机、光伏装机、煤炭产量等多项指标居世界第一位。能源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一组组数据直观印证着能源事业的伟大成就:
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57.8倍;
原油产量比1949年增长1574.9倍;
天然气产量比1949年增长22894.7倍;
发电量比1949年增长1652.9倍……
目前,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中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风电已形成较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一个个能源创新高地正在崛起,“以市场换技术”正被众多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所取代。
能源动脉提供“中国动力”
西气东输:气贯神州惠民生

西气东输工程沙漠施工现场
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在塔里木盆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2万亿立方米。200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启动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全线商业运营。

在克拉2气田克拉2-7井,采气工人在巡检气井设备
西气东输工程以塔里木盆地为主供气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形成横贯我国西东的天然气供气网络,打通能源大动脉,将天然气送到祖国各地。

工人在河南周口燃机项目施工现场忙碌
截至2019年8月1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运营的12294公里管道,累计实现管输量492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39亿吨,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近2个百分点,对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黄维和:
我非常荣幸亲身参加了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为能参与世界级能源工程感到自豪,为工程建成后在提供清洁能源、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作出的贡献感到骄傲。
西电东送:东西携手奏乐章

±800千伏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于2018年5月投运
作为国家战略工程,西电东送南通道建设发展40年来,南方电网用跨山越海的电线电缆,把云贵广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紧密相连起来,不断改善着南方5省区2.52亿人的用电质量,为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国家电网青海检修公司两名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沿线巡视
向东——西电东送解决了困扰广东许久的“电荒”难题。2018年,西电东送电量达2175亿千瓦时。广东人每用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来自西部。西电东送也把西部的蓝天绿水送到了东部。2018年,西电东送全年输送清洁能源超1900亿千瓦时,相当于近50台百万级火电机组全年发电量被替代,减排效果相当于近千万亩森林的净化效果。

天生桥二级电站首部坝索风景如画
向西——能源资源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机遇。2003年至2018年期间,云南和贵州年外送电量分别增长了20.9倍和3.76倍,累计送电量分别达到8109亿千瓦时和5009亿千瓦时。西电东送推动了云南、贵州电力产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使两省完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这就是我的人生轨迹。我主持参加了中国几乎所有特大型输电项目,人生与西电东送这一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秦山核电:中国核电从这里走来

秦山核电俯瞰图
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在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开工建设,开创了中国核电建设的新时代和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历经30多年建设发展,从3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的种子在秦山已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秦山核电基地第6台机组于2010年8月1日在秦山第二核电厂3号机组首次并网
截至2019年4月,中国最大核电基地——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安全发电超过5500亿千瓦时,安全运行116堆年。按每个家庭4口人,每月用电300度计算,可以供10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用电60年。


30多年间,秦山核电基地已成为我国核电行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电技术和文化宝藏,以其厚重的底蕴、独有的经历、丰富的经验、规范的标准,成为中国核电人才培养的典范。不满足于此,已跻身“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成功经验,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军,成为新的“国家名片”。

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洪福:
秦山核电的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更重要的是秦山所有参加核电建设的职工,他们作出了更大的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大庆油田:挺起共和国油脉脊梁

大庆油田
在中国,大庆油田更是家喻户晓。这里不仅有铁人王进喜这样的英雄人物,连续27年实现原油5000万吨以上稳产更是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的奇迹,大庆油田用汩汩油流挺起了共和国的油脉脊梁。

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员们在开展作业
作为新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开发建设60年来,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元。

大庆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站成为污水处理示范区
如今,这里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2019年上半年大庆油田油气产量喜获“丰收”:实现国内外油气产量当量2159.15万吨,其中,国内原油产量1547.52万吨、海外权益产量427.68万吨、天然气产量23.09亿立方米,均超额完成运行计划。


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美丽也不可缺位。大庆油田将环保理念融入油气勘探开发整个周期。推进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不是简单“披绿”,而是既关注地下,在资源持续利用方面做文章,也重视地上,以生态环境整治与培育为重点,又兼顾大气排放控制,建立立体式绿色矿山建设体系。通过做好“水、绿、土”三篇文章,让子孙后代共享绿色未来。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王启民:
我如今82岁了,欣喜地看到新一代大庆人始终保持着骨子里的闯劲、拼劲和韧劲,我和“小伙伴”们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技术攻关上,这是一个更加需要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