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文章正文

美国精酿啤酒产业发展启示

2018-09-08 06: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一到夏季,美国各种露天音乐节和烧烤野餐派对应接不暇,在享受美妙音乐和美味食物的同时,啤酒作为美国的国民饮料必不可少且消费惊人。与百威喜力等大厂生产的工业标准化啤酒相比,美国消费者更喜欢喝小厂家庭作坊生产的精酿啤酒。在美国各大超市,“小众品牌”的精酿啤酒,也占据啤酒货架区的半壁江山。

    以芝加哥为例,当地产的鹅岛(GooseIsland)牌精酿啤酒,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鹅岛于1988年创立于芝加哥的鹅岛地区,是美国最知名的精酿啤酒厂牌之一。在2010年的G20峰会上,同样来自芝加哥的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一瓶鹅岛312啤酒作为礼物赠与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令鹅岛在全世界名声大噪。

    所谓精酿啤酒,主要指小规模酿造的啤酒,区别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啤酒。这种啤酒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啤酒集团为了降低成本、缩短酿造时间、迎合大众口味,在酿造中加入玉米淀粉、蛋白酶、稳定剂等添加剂,使啤酒口味寡淡平庸,很多小型酿酒厂因此发起“精酿啤酒运动”,力图回归传统,生产更纯粹、更个性化的啤酒,并称之为精酿啤酒。

    一般认为小规模的家庭酿酒作坊就属于精酿之列,其实美国酿酒师协会对其有精确的定义:1、规模较小,年产量不得超过600万桶;2、经营独立,精酿酒厂控股至少75%以上;3、技术传统,酒厂一半以上的产品必须使用传统或创新技术和原料酿造。

    精酿啤酒已成为美国啤酒业增长的主要引擎。以美国酿酒师协会统计的2105年美国啤酒业行业数据为例,2015年全年美国啤酒总销售额达到1059亿美元,销量为312.8亿公升,市场销售均价为每升3.4美元,平均每瓶市场售价为1美元。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精酿啤酒自身实现了12.8%的细分行业总体增长,远远优于当年整个啤酒业萎缩0.2%的状况。虽然精酿啤酒在2015年只占12.2%市场份额,但在所有啤酒销售中占到21%的市场销量。

    此外,精酿啤酒的销售均价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准,平均每升为5.83美元,比啤酒市场均价高出71.3%。据酿酒师协会数据估计,美国精酿啤酒至少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带来近600亿美元的经济产值。

    研究美国精酿啤酒的发展和创新,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较为健全的法制制度,竞争环境稳定。美国的法律建设、尤其是酒精制品相关法律起步很早,也非常全面。最直接管理啤酒行业的是全美酒精与烟草税收贸易局,与之相关的法律至少有三个:《蒸馏酒红酒和啤酒管理法》、《联邦酒精制品管理条例》和《公共卫生安全及生物恐袭应对法》。

    此外还有11个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条例,涵盖啤酒商标设计要求、啤酒经销要求、酒精饮料宣传方式、酒厂标准资格申请、啤酒原料质量要求等等,基本覆盖从起点酿造到终端销售全过程。另外,对微型酒厂的规模几乎不做限制,也是众多成功家酿转型为精酿酒厂的直接原因。

    美国近80%的精酿市场被本地酒厂垄断,但相对健全有序的法律也保证本地人的贸易壁垒,且准入门槛较为公平、宽松。

    二是农业工业商业现代金融业共同酝酿。啤酒的四种基本原料:水、酵母、啤酒花和大麦,无一不是农业甚至工业技术的体现。美国地大物博,整体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在啤酒花品种培育、大麦培育和酵母培养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工商业的发达与精酿啤酒发展密不可分,工业生产、商业物流、商业营销都是促进啤酒行业发展的必备元素。商业资本的注入是近些年来的一大亮点。做精酿啤酒起步门槛很低,但做到极致却非常困难,关键时候扩张需要资本注入。

    三是从业人员与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热情和消费能力。美国精酿啤酒的从业人员以十万计,且相当多受过良好的商业教育。酿酒师、酒厂老板的商业素质和经验成为酒厂扩张最重要的因素,有些酿酒师更是痴迷啤酒,不断创新,比如过桶风潮、艾尔风潮、美式IPA风潮,都是从美国兴起并传播到全世界。

    从另一角度看,美国精酿啤酒市场也基于消费者的强大消费能力。据不完全调查,美国知道或尝试过精酿啤酒的国民接近1亿,几乎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上至总统下至工薪阶层,都成为精酿啤酒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础。

    四是协会的运作与影响力。美国拥有几大全国性协会:以酿酒师和啤酒从业人员为主的酿酒师协会、以家酿爱好者为主的家酿爱好者协会、以专业啤酒爱好者和专家为主的啤酒品酒师认证协会。几大协会覆盖了不同的人群。

    各大协会都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活动,比如美国精酿啤酒周、美国啤酒大奖赛、国际啤酒大奖赛等,啤酒品酒师认证协会还主办各种考试认证。总之,这些协会相互合作,促进美国精酿啤酒产业的进步和创新。

版权所有 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 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 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 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