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张芗逸 韩昱
暑期是文旅消费的重要时段,走进各地景区,游客不难发现,不少地方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化作“巧克力冰激凌”、敦煌飞天的飘带变成了可拆解的夜光冰箱贴、三星堆的一件件文物在VR设备中变得触手可及——中国文创产业正经历一场由科技驱动的范式变革。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这一数字背后,是文化符号向消费热点转化和AI、VR和AR等前沿技术深度赋能文创产业创新的体现。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文创产业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增长,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市场前景广阔。
科技邂逅文创
构筑文化生活新陪伴
在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中,AI、VR和AR等前沿技术的巧妙引入,让博物馆能够借助智能推荐、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手段,为游客呈上更为精准、贴心的文化服务。《证券日报》记者近期探访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时,便领略了AR导览租用设备的神奇魅力。戴上这些设备后,原本静止陈列的展品瞬间灵动起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恍若置身历史与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
AR技术独具匠心地将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实展品之上,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超越真实世界感受的奇妙体验。观众只需戴上特制眼镜,悠然漫步于展馆之内,便能看到和听到远超展板内容丰富多样、妙趣横生的故事。不仅如此,观众甚至还能亲眼看到那些早已灭绝的海洋动物,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它们曾经繁衍生息的场景之中。
AR技术还为文创产品开辟了全新的体验路径。以AR冰箱贴为例,它不仅具备实用的装饰功能,还能通过手机扫描,栩栩如生地展示文物的3D模型。
北京深元科技有限公司CEO戚耀文向记者透露,公司为北京天坛公园官方AR文创冰箱贴精心打造了以四季为主题的产品解决方案,该产品曾创下日销1500余个的“战绩”。一枚原本普普通通的冰箱贴不再局限于静态的装饰属性,通过手机扫描就能瞬间“幻化”为动态的历史场景、引人入胜的文化故事或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独特体验助力AR冰箱贴迅速在文旅消费市场崭露头角。
AR冰箱贴仅仅是科技赋能文创产业的一个缩影。博物馆和景区通过这些科技加持的全新文创产品,将馆藏、景区IP巧妙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生活化符号,成功打破自身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感”,通过“文化解构+现代表达”的独特方式,让文物符号从博物馆展柜中“走出”,走进厨房、办公室等日常生活场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陪伴”。
记者注意到,文创产业与AI、VR和AR等前沿技术融合发展,也得到了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北京市商务局等四部门6月份印发的《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企业积极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创新推出VR购物、AR试穿、虚拟模特、元宇宙体验等时尚消费场景。推动科技赋能旅游服务、商业服务等场景,鼓励文旅场所、商业单位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此外,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月份印发的《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新型消费拓展行动”中提出,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动5G+AR/VR技术在文旅消费场景应用。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乔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I正加速把博物馆文创从传统的“纪念品”升级为“跨场景体验入口”。借助知识图谱与AIGC技术,文物元素能够被即时拆解、巧妙重组,转化为教育游戏、NFT数字藏品、时尚联名纹样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同时,AI能够精准捕捉不同年龄、地域用户的审美与教育需求,反向推动博物馆与科技企业、潮牌、学校携手共建“内容共创—数据共享—收益分成”的良性生态闭环,让文物故事在课堂、秀场和社交平台之间无缝衔接、自由流动,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丰收。
破除同质化困局
开辟科技文化融合新路
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倚重于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需深度挖掘消费需求,引入新颖的科技手段以凸显产品特色,否则便有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
如当下各大公园热销的文创雪糕,部分地方巧妙地将自身景区特色融入雪糕造型设计,选用独具本地风味的特色口味,成功推动产品“破圈”出彩。然而,像钥匙扣、书签、玩偶等文创产品,设计千篇一律、功能单调乏味,同质化严重,容易导致消费者逐渐产生审美倦怠。
乔光辉表示,市场反响参差不齐的根源在于“技术炫技”与“文化叙事”的脱节。部分项目将AI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互动形式花哨却缺乏故事深度,观众打卡之后便匆匆离去;另一些项目则因数据壁垒森严、IP授权模糊不清以及成本收益错配失衡,导致优质内容难以持续输出。
《证券日报》记者曾现场体验过三星堆的考古挖掘,坐在VR考古舱内,戴上VR眼镜,手持控制柄,记者仿佛化身为现场的考古人,真切领略四川三星堆考古遗址的风貌。游客无需亲临实地,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舱的内部构造与环境,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文物保护与传承之旅。
该项目运营单位中创文保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讲解员梁博伦向记者表示,游客体验VR考古,在沉浸于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团结协作考古的欢乐。
这种“地域文化+科技赋能”的本质是借助科技手段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体验,主要途径是运用科技让静态文物“鲜活”起来,增强产品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同时将特色文创产品与体验有机结合,让游客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件文旅纪念品,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记者注意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景区、博物馆正积极引入科技手段与自身优势结合。例如新疆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精绝奇遇》,以《鬼吹灯》IP为灵感源泉,通过穿越式XR考古体验、沉浸式展演、AIGC文物体感交互等前沿技术,将尼雅遗址的沙丘废墟、精绝的神秘图腾、西域的驼铃光影等场景进行数字化重生。这种技术集成度极高的体验,不仅短期内难以被复制模仿,还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乔光辉建议,要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必须遵循“文化价值锚定—用户场景洞察—商业模型闭环”的三步走策略。先运用知识图谱把文物故事转化为情感共鸣点,再借助AI精准捕捉细分人群的场景需求,最后通过区块链版权分账和柔性供应链确保“小步快跑”地实现可持续盈利,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共鸣与长效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