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莲
近日,海洋氢能开发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召开,推动海洋氢能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产业协同,群策群力共建标准、共拓场景,构建中国海洋新能源产业新格局。
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总经理刘玮表示,海洋氢能是指海上风光资源就地转化为氢,并进一步向绿色氢基燃料转变。这条技术路线既可以有效保障海上风光资源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又能打通全球绿色航运走廊,是促进全球氢基能源贸易的重要手段,海洋氢能有望成为深远海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碳中和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海洋氢能产业蓄势待发
当前,我国的海洋氢能技术装备正在陆续发布,各个示范项目也逐步落地,中国的海洋氢能产业正蓄势待发。
近日,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正式进入调试阶段,为项目投运及海上制氢全流程实证检验奠定基础。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氢能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国能氢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项目可以利用海上新能源离网制氢,并将绿氢进一步转换为容易储存的氨和甲醇,这两种化工产品既是船舶的清洁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和能源领域。
这是国内首个通过船级社审查的海上氢能示范项目,意味着氢能产业从陆上规模化向海上产业化的转移,对海上氢能产业发展有重要示范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海上制氢技术正实现全链条突破。
刘玮表示,海洋氢能的三大场景是近岸“半海半陆式”海风陆制助力工业脱碳、远海“全海式”海上氢氨醇综合能源枢纽、“零碳岛屿”海洋氢能一体化供能解决方案。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对路径的思考,海洋氢能有望实现海上能源枢纽愿景,建议从技术、装备、法规和产业政策维度推动海洋氢能发展,打造海洋氢基能源网络,推动全球海洋氢能法律框架和国际公约建立。
同时,刘玮还分享了国家能源集团海洋氢能“三步走”战略,即一期已建成围绕山东烟台海上漂浮式光伏固定式平台制氢/氨/醇项目,以海上电氢醇试验打通全技术链条,打造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及海上新能源制氢及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二期到2027年,在江苏盐城建设海上风光同场半潜式兆瓦级制氢百吨制醇项目,打造海上综合能源平台及海上标杆工程,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平台关键技术及兆瓦级长时间应用示范;三期到2030年,规划南海深远洋海上风电浮式千吨级制绿色氢基燃料项目,实现绿色燃料批量化生产,贯通海洋氢能商业化,打造深远海洋能源岛,走通海洋氢能商业化。
海洋氢能迎来快速发展期
今年以来,多个部门在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海洋氢能发展的政策。
2月份,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形成系列高效、稳定、经济的海洋能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企业。
此外,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多个沿海省份出台的氢能产业政策都明确提出了对海洋氢能的支持。
海洋氢能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氢能联盟也提出了海洋氢能未来产业化和商业化的三阶段发展路径。
第一个阶段,“十五五”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它是奠定未来海洋氢能能否真正产业化的基础。目的就是要通过未来五年,能够真正实现海洋氢能相关技术装备的体系化开发和模块化开发。同时,能够探索形成真正实现海洋氢能的工程化技术体系,这也是要初步建立起有别于陆上氢基项目的工程设计标准。
第二个阶段,在产业培育期之后,2030年到2050年进一步探索氢能、化工和电力在海上规模化的耦合,实现规模化。同时,也要探索如何和碳市场交易相结合,如何进一步挖掘海洋氢能碳资产的价值,来更好的支撑海洋氢能的商业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打通绿氢和氢基产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个阶段,在2050年到2060年,用十年的时间推动海洋氢能进入商业成熟期,实现海洋氢能技术和装备的全球出口,而且能够打造海洋氢基能源网络。
(编辑 何帆)